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別人的尊重。的確,人是萬物之靈,有思想,有人格,有尊嚴。任何人——不論貧富、貴賤、長幼,都希望在社會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沒有人希望自己被他人忽視、遺忘、鄙棄。還有些人希望別人能夠仰視他,但是卻忘記了給別人尊重與尊嚴,於是就失去了讓別人尊重仰視他的理由。一、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
春秋時期,魏文侯當上國君以後,四處尋找人才,幫助自己治國強邦。他聽說有個專做馬匹生意名叫段幹木的人,這個人很有才能,但就是不願做官。魏文侯心想,這樣的人才埋沒在民間,真是太可惜了,便決定把他請出來,虛心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良策。一天,魏文侯帶著隨從來到段幹木的住所。剛到巷子口,魏文侯就下了車。為了不驚動賢士,他屏退左右,畢恭畢敬地走到段幹木家門前,輕輕地叩動門環,有禮貌地請家人進去通報主人,說是文侯求見。沒想到,段幹木聽說文侯要見自己,竟認為他不過是裝腔作勢,他不相信會有如此真心實意的國君。所以聽說國君來了,他就像聽到狼來了一樣,三步並作兩步,奔到後院,跳牆逃跑了。遭到這樣的冷遇,手下人感到十分氣憤,有的說,幹脆叫人把段幹木抓來算了。魏文侯製止說:“段先生不願見達官貴人,這正是他高潔的地方。再說他也不了解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怎麼可以苛求他呢?”以後每次路過段幹木家的巷口,文侯總是垂首彎腰扶著車把,向段幹木表示敬意。時間長了,有人感到奇怪,問道:“尊敬的國君,段幹木不理睬您,您為什麼一過他的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文侯說:“我早說過了,段幹木是一個人才呀,他不追求權勢和非分的錢財,卻擁有卓越的才能。他雖隱居在一條貧窮簡陋的小巷裏,但名聲卻遠傳千裏,我怎能不敬重他呢?”後來,這話傳到段幹木耳朵裏,他很受感動,魏文侯再來求見,他就不回避了。文侯請段幹木出任相國,段幹木不肯,文侯看段幹木態度很堅決,就上門向他請教。段幹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絕地從治國安邦、舉賢任能的為君之道,一直講到休養生息、愛護百姓的立國之本。從烈日當空,一直講到夕陽西下。魏文侯就像小學生聽課一樣,不敢坐下,一直肅立於段幹木的麵前,認真體會其中的道理。站累了,腿麻了,他怕打斷“老師”的思路,不敢隨便提出回去。一直到段幹木講累了,讓他回家,魏文侯才告辭。就這樣,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一次又一次登門求教,學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識。
魏文侯身為一國之君能夠如此禮遇一個文人,實在難得。因此,魏文侯尊重他人,謙虛為人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傳頌。
當你真正尊重別人的時候,你說出來的話也會像沾了蜂蜜一樣甜,而且你所沾的是天然的蜂蜜。
有一次,小林去一個美國演員家做清潔工。這個演員雖不是什麼大明星,但是也位於“金字塔”的中上層,女主人交代完他所該做的工作後,突然對他說:“請問我能夠吸煙嗎?”小林吃了一驚,結結巴巴地回答:“你……你是在問我?”她笑著說:“是啊!我想抽根煙,可以嗎?”“這是你的家呀!怎麼抽煙還要經過我的同意?”“我吸煙會妨礙到你,當然應該要得到你的允許。”她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在小林點頭之後,她才拿起煙,把它點燃。那天,小林呆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一個人在自己家裏抽煙,還要溫文儒雅地征求清潔工的同意,真是匪夷所思!小林不得不承認,在女主人征詢他同意的那一刻,他是相當高興的。這讓他感覺到,盡管自己當時隻是一名清潔工,也還是可以和人平起平坐的。因為受到尊重,所以他覺得自己並不比任何人矮一截。
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禮遇,先問問你自己付出了多少。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同樣的,也沒有任何人比你矮一截。這些道理不隻是要說給別人聽,更重要的,是要說給自己聽。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輕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二、在尊重中找到成功的契機
與人相識、相交,最重要的一條是要學會尊重,學會坦誠相待。有道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隻有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尊重別人是一種素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胸懷。它能體現理解,體現信任,體現團結,體現平等。學會尊重別人可以給人以自信,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