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1)(2 / 3)

有個業務員曾說過這樣一個例子。他的工作是為公司拉客戶,客戶中有一家是藥品雜貨店。每次他到這家店去的時候,總要先跟櫃台的營業員寒暄幾句,然後才去見店主。有一天,他到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訴他今後不用再來了,因為他們公司的許多活動都是針對食品市場和廉價商店設計的,對他這樣的小藥品雜貨店沒有什麼好處。這個業務員隻好離開商店。他開著車子在鎮上轉了很久,最後決定再回到店裏,把情況說清楚。

走進店裏的時候,他照常和櫃台上的營業員打過招呼,然後到裏麵去見店主。店主見到他很高興,笑著歡迎他回來,並且比平常多訂了一倍的貨。這個業務員對此十分驚訝,不明白自己離開後發生了什麼事,店主指著櫃台上一個賣飲料的男孩說,你離開店鋪以後,賣飲料的男孩走過來告訴我,你是到店裏來的推銷員中唯一會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訴我,如果有什麼人值得與其做生意的話,那個人就應該是你。店主同意這個看法,從此成了這個推銷員最好的客戶。

這個推銷員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關心、尊重每一個人是我們必須具備的素質。”

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必須具備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懷。當你用誠摯的心靈使對方在情感上感到溫暖、愉悅,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和滿足的時候,就會體驗到一種美好、和諧的人際關係,你就會擁有許多的朋友,並因此找到成功的契機。

隻有當你尊重了別人,才可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應有的尊重,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三、尊重即修養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一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於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順從,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給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後來終於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

張良克製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撿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誌,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傑出軍事家、政治家。

張良的成功讓我們認識到,尊重是一種修養,你尊重了別人,那別人也會尊重你。

古人說的好: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尊重別人,即是自重。四、不要品嚐不尊重的惡果

有一天,釋尊帶阿難到王舍城內托缽後,走出城外。他們看見一個巨大的深坑,這是城內居民傾倒大小便的糞坑,雨水和髒水混入,臭氣衝天。臭水坑中有一個形似人狀,而且有許多手腳的小蟲。它從遠處就看見佛來,因而,不斷從臭水中抬起頭來,淚水直流地仰望著佛陀。釋尊見它那悲淒狀,憐恤的眼神裏呈現著悲哀。這一切阿難都看在眼裏。佛返回靈山後,阿難鋪好坐墊,佛靜靜地坐著。阿難代表大家向佛打聽剛才看見小蟲時,為何呈現難過的表情。

“釋尊,剛才在王舍城外看見糞坑裏的小蟲,它前世到底做了什麼罪孽呢?何時投胎在那臭水坑裏?何時它才能脫離那種痛苦?”阿難問道。

“阿難,你們仔細聽著。現在讓我談談它的前後因緣。”佛祖開始談起往事——

有一位婆羅門建造寺廟,供養許多僧伽,有位施主供給許多奶物。一天,適逢一群雲遊的和尚來訪,該寺的知客僧心裏想:施主特地送來一批供養品,卻來了一群不速之客,端出來未免可惜,幹脆藏起來吧!知客僧果然暗中藏起奶物,不肯擺出來讓大家吃。

不料,那群作客僧伽早已知悉此事,就責問知客僧說:“你為什麼不讓我們吃那些奶製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