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僧說:“你們剛來作客,我是寺裏的老主人,新來的客人怎能享受佳肴呢?”
客僧道:“奶物是施主供給的,現在住在寺廟的人,應該不分彼此,都能夠分享才對。”
知客僧被人責備後,愈加憤怒,以至失去自製,破口大罵:“你們去喝廁所的髒水吧!哪兒有資格享受這些美食呢?”
佛把話說到此,就轉口說:“妄開惡口,終有惡報,在以後數百數千年的漫長時間裏,他就投生在糞坑裏了,這就是王舍城外的那個小蟲。他身為一個僧人,既不尊重別人,還惡言惡語,於是他就必須飽嚐如此的痛苦。”
想讓別人尊重你,就要先學會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五、重視他人的存在
在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經曆:一句不經意的讚美,一個小小的鼓勵,總會使人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道理很簡單,因為讚美和鼓勵可以讓人們感到自己受到了別人的尊重,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得到別人的尊重是每個人的願望。如何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呢?前提條件是尊重他人。隻有你尊重了別人,你才可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應有的尊重,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
在社會中,每個人都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和他人進行互動和往來,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能夠離開別人而獨立生存下來。正是因為這種交往是互動的,所以我們在與他人交流中,就應當本著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原則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去尊重他人,要“敢為人先”,讓別人也像自己一樣,讓其被人尊重的需求得以滿足。
舉個例子,在靜悄悄的圖書館裏,對麵幾個人在一起說話,或許是在討論題目,或許是在交流心得,說話聲音並不高,但卻擾得你心亂如麻,耳根不得清淨;後排的人可能掏出食物,隨心所欲地吃起來;旁邊的人戴著耳機獨自欣賞著他的音樂,殊不知,耳機漏出來的聲音已經讓鄰座的心飛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們自己很可能也做過這樣的事,或者說曾經也是這樣的行為的受害者,但隻要我們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一些細小的問題,相信人際交往中會減少許多的不愉快。
再比如說,看電影或看戲時,電影開始後,就不應當大聲喧嘩和交談,以免影響他人欣賞節目;乘坐公交車時,就不應該在身旁的空座上放提包或其他物品而使別的乘客不能就座等等。
隻想讓自己得到尊重而又不尊重他人是否可以呢?回答是否定的。人都是情感動物,你對他好,他自然也會好好待你,隻求索取,不講付出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會被人所接受的。換句話說,你不尊重人家,又怎能期盼人家尊重你呢?古語道:“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試著回想一下,自己沒有得到別人尊重時的心情,同樣,你如果怠慢和不尊敬別人,又怎能讓別人快樂得起來呢?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那麼,怎樣來尊重他人及互相尊重呢?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他人的存在。在社會中,每個人都必須將自己融入社會群體中才能生存、發展,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因此個人的存在也就要客觀地承認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存在也就是對自己的尊重。考慮他人的存在,主要就是要注意他人的需求,主要是對尊重的需要,當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一個人才能體驗到生活的價值。一句話,“以己度人”。尊重他人還包括尊重他人的利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對利益的需要和追求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隻要它們是合法的、正當的,就應當得到認同,而自私、妒忌和心理不平衡的心態是要不得的。隻有認同和尊重了別人的利益,才能最好地保障自己的正當利益。
尊重他人,說到底是一種愛心的付出,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愛是基礎,尊重是愛的表現形式。如果沒有廣博而真誠的愛作為基礎,也就不會對他人表現出尊重;而如果沒有對他人的尊敬,這種人間友愛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隻有尊重他人,對他人奉獻出真誠的愛心,我們才會得到他人同樣的愛心回報。
尊重就是要以體諒、謙恭、禮貌的方式對待人和事,以此表示珍重和欽佩,這樣的待人方式能讓他們明白你重視他們,也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尊重。六、不要輕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