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裝備在線
作者:徐海晶
新課程理念提倡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與方法的培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體現自主學習。要想讓學生擁有這種學習的動力,就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小學生處於青春期發育的關鍵階段,愛玩是學生的一種本性,多數教師都為學生的這一本性感到束手無策。不過,教師可以換一種教育方法,發揮學生愛玩的本性特點,讓他們在“玩”中學數學,這必然會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從而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融入自主學習中去。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盡情地去“玩”數學,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渠道,應科學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環節,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1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數學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本質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從興趣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係。”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十分緊密,生活是數學的源頭與歸宿。因此,數學教師要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找到與數學相聯係的最佳結合點,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中的“動態”數學,將豐富多彩的生活數學素材帶到數學課堂上來,讓學生體驗數學本質,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更好地用到生活中去。
如在講解“長度單位”時,筆者利用電子白板配套軟件或幾何畫板製作課件,上課時給學生展示長度的幾個單位,以及它們的換算關係,讓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換算有個初步的了解。之後,利用多媒體出示操場上的旗杆、學生用的直尺、數學課本等圖片,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說出它們的大概長度或者寬度。通過多媒體展示,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回憶,使學生憑借生活閱曆,認識到生活中很多的物體是需要用不同的單位來度量的。這就使學生在直觀的事物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建立直接的聯係,直觀明了地掌握了新知,使學生很容易發現生活中數學的奧妙,從而理解數學學習是本質。
2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數學課堂類型,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手段是教學中最直觀、最形象的輔助工具,利於信息技術的這一優勢,培養學生形成抽象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尤其是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對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作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它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原理、定律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圖形、動畫等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感覺數學原來就這麼簡單,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隻有科學合理地運用好這些教學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如在“比高矮”“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數數、讀數”“表內乘法”等內容的教學中,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知識信息,進行思維訓練、運算技能培訓、趣味練習、智力小測驗、解題方法指導、速度檢測、疑難問題解答等。根據不同情況,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有效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數學教學更有趣味性、實踐性和靈活性,避免了數學教學的枯燥乏味,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輕鬆突破教學難點,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