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展信息化教學優化鄉鎮初中語文教育(1 / 2)

開展信息化教學優化鄉鎮初中語文教育

技術在線

作者:蔡永

1 引言

初中語文的學習,在新課改的宗旨下,注重語文課堂的氛圍是輕鬆愉快而又充滿朝氣的,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創造適合初中學生理解和感悟的學習情境[1]。為了提高初中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應該注重學生感悟課文情感方麵的引導,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2-4]。

初中學生正處在身體成長、能力提升和心理健康發展的緊要階段,批判性的思考模式和獨立自我意識正逐漸加強[2]。而剛步入青春期的初中學生整體認知水平比較低下,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同時,這個階段的中學生,生活閱曆少,心理素質差,價值觀有待強化,意誌品質發展有待完善,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餘地。語文教學比較貼切學生的發展需要,也更容易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鄉鎮中學的很多學生是留守生,家庭教育不完善,這就更加凸顯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合理、高效的語文教學,滲透其中的素質培養,將會為鄉鎮初中學生帶來極具價值的影響。

2 鄉鎮初中語文學習的現狀

2.1 教師方麵的不足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教育淡薄了對個人價值的重視,沒能很好地體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唇齒關係。同時,逐漸多的負麵新聞報道反映,一些鄉鎮初中的教師自身對素質教育的意識比較匱乏,缺乏對初中學生人格的尊重,總是以教育者的地位自居,教學中對學生授予和說教是多數初中教師特征,致使叛逆期的初中學生對其空洞說教的反感和不信任[1]。再加上鄉鎮初中語文教師很多都疏於學習或進修,自身的綜合素質都不高,因此根本談不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2.2 課堂教學方式的死板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不少鄉鎮中學的語文教師依然采用陳舊的上課模式[2,4]:課堂上僅僅是教師台上描述重要部分、學生台下忙記錄的不變流程。學生沒有提問的機會,隻有聽教師的“正確答案”。學生在標準答案的束縛下容易形成定性思維,少了獨立思考,多了死記硬背。

在這種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的長期作用下,很多學生漸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出現“厭學”“逃學”的不良現象。更有甚者,有的學生會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是給老師和家長“麵子”。加上師生間缺少溝通與交流,教師也無法知道學生真實的心理情感。協作、競爭、研討的學習方式在初中課堂、在鄉鎮中學還很少見,這不利於學生團隊合作的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素養的培養。

2.3 學生自身方麵的不足

大多數初中學生覺得語文枯燥無味,至少單純地記憶生字、解詞,分析如何分段、總結段意和中心思想。除此之外,還要寫沒有思想卻有錯別字的作文。完全把語文學習當成一項任務來應付,自然就沒有主動性了。因此,科學、高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是培養綜合素養的基礎工作之一。

3 策略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改的宗旨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從綜合提升學生個人價值的角度,提出幾點優化鄉鎮初中語文學習的策略。

3.1 發揮教師榜樣的影響作用

《師說》中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一語中的,道出教師不隻是簡單的教書匠,他們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人師表,理應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因此,若要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使他(她)成為學生畢生難忘的高素養、有能力的老師。

首先,生命不止,學習不止。教師要持續進取,提高知識水平、專業技能,令學生欽佩他(她)的知識能力。

其次,教師要多思考、多感悟,提高認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能把初中學生當成平等的人看待[1],真正做到學生的良師益友,發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認清自己的價值,使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作為一名鄉鎮中學語文教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心智和個性;要善於觀察青少年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其進行疏導、引領;要把高尚的素質修養當成自己的追求[1-4],以培養有素質、有文化的新時代青少年為己任,用自己足夠強大的能力去影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