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揮多媒體優勢促進初中化學有效教學(1 / 2)

發揮多媒體優勢促進初中化學有效教學

技術在線

作者:江秀紅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多媒體在初中課堂上的運用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還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注意與學生的互動。

1 引言

化學以實驗為基礎,並與理論相結合,是一門典型的實驗性學科。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初中化學教學逐漸由理論教學向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轉化。在這一轉變中,多媒體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是聚合文字、圖像、音頻、視頻或動畫等各種信息資源的交互式整體,通過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結合,生動形象、圖文並茂地將內容展示給觀眾,因此能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通過激發觀眾的形象思維較為容易地將信息傳播出去。初中化學作為初中學生接觸的新學科,相對來說具有抽象性和枯燥性,並且化學元素較為繁雜以及化學反應過程較為複雜,初中生在此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圖景難以想象。此時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枯燥的化學展現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 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優勢

2.1 展示方式更為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印象

初中化學起始階段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形形色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但又涉及從未接觸到的微觀世界。所以化學這門課程可以使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從零散的、不係統的程度逐漸提高到有規律可循的認識,從常識性的認識升華到科學性的認識。在這一認識轉變過程中,學生需要改變頭腦中對世界的原有認識。尤其是對很多化學中的常識,學生從未親自看見過,同時用語言描述又難以形象、全麵地解釋,不利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綜合利用多媒體技術中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動畫等形式,可以生動形象地將微觀世界模擬並表現出來,一方麵能夠激發學生對化學新奇世界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麵又能加深學生對化學世界的科學認識,建立係統的、高度貼近實際的化學概念網絡。

如在魯教版初中化學教材第二單元“自然界中的水”中有關分子結構的問題,分子、原子等都是很微觀、很抽象的概念,無法給學生展示實物,同時單純的語言講解不易讓學生掌握這些概念的真正內涵。如果此時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模擬氧化汞分解過程,通過對分解過程的觀摩,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又如,還可用多媒體技術來放大石墨及金剛石的物質結構,通過生動形象的對比,讓學生牢固掌握分子排列不同就能夠組成不同的物質這一命題。同時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模擬功能,在講述核外電子排布、物質間的化學反應、離子化合物以及共價化合物時,都能讓枯燥難懂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化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親自動手做實驗。在這一過程中,剛剛接觸這一新學科的初中生難以想象不規範操作實驗所引發的後果,導致對實驗的不重視。而多媒體的模擬展示功能則能彌補這一不足。例如,在講解濃硫酸稀釋這一實驗操作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仍舊對實驗操作掉以輕心,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在該實驗中由於錯誤操作所造成的危險後果,這一生動形象的展示會讓學生觸目驚心,加深印象,從而也能培養起規範操作實驗的意識。

2.2 擴充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通常來講,教師在化學課堂上演示化學實驗時往往會造成教學內容與課時之間的衝突。而如果有多媒體技術的參與,這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多媒體技術能夠幫助教師節省板書時間,同時多媒體技術還能幫助教師演示實驗過程,既形象生動,又節省時間,這樣無形之中就擴充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在進行化學總複習時,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化學實驗再做一遍以喚醒學生的記憶,此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演示實驗,大大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