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優勢
技術在線
作者:侯東華
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技術,更能激發小學生喜歡學習語文的強烈願望。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實現文本的具體、生動的有效整合,達到教學目的,實現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目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空前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和影響。同時也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領域,為學生愉快、輕鬆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調動了積極參與的欲望。因此,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把自身的音、形、色、情等技術整合於教材講解當中,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平麵的、枯燥的文本知識,變得立體化、多樣化、生動而形象化,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拓寬了學生想象空間,為有效課堂教學的實現奠定一定的情境教學基礎,成為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教學必備的輔助手段之一。
1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是我國教育教學中慣用的教學形式,所選有的教學手段比較陳舊,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後,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1.1 教學手段單一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單一,教師呈現教學資源主要以黑板為主要載體,黑板板書耽誤教學時間,所容納的知識也是有限的,而且對教師和學生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教師所製作的其他的實物課件,雖然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未必做得很逼真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1.2 教學內容、形式比較單一
小學語文教材所安排的課文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需要教師用多種形式進行展現,並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但是傳統教學模式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最關注的是課文的講解,一篇不用講解、學生一讀就明白的課文,教師還要口幹舌燥地進行句段講解,學生聽得枯燥和乏味,教師講得也十分吃力、辛苦。很多與文本有關的資源得不到展現和整合,學生接受的知識麵限製於課本之上,課外知識吸納的較少。
1.3 課堂教學沉悶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總體比較沉悶,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活動比較少,缺少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接受知識也比較被動,缺乏積極參與學習的欲望。在這樣的學習氛圍當中,思維得不到積極的拓展,想象力也很難得到開發。
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各種信息衝擊、感染下的小學生探求知識的需求和欲望了。但是傳統教學中也有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和理念,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優勢
2.1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一般在7~12歲,他們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有的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對一些比較直觀、形象的圖片和觸動聽覺感官的音響等,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所展現的色彩鮮豔的視頻和節奏感強烈的旋律等資源,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起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對《歌唱二小放牛郎》這一課,學生畢竟生活在新時代,他們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比較陌生,如果直接學習課文,肯定達不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無法調動學生的情感。因此,在導入新課時,筆者在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同時,說:“有一位小哥哥,和你們相仿年紀,卻被人們稱作‘小英雄’,而且為了紀念他,人們把他的事跡寫進歌曲,到現在己傳唱了六十多年。你們想不想認識他呢?”歌曲的播放,無意間便調動了學生對下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本文創設了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潛在情感,為本文情感目標的培養奠定了基礎。隨即可以再追問:“通過預習,課文和歌詞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從歌曲中我們能否感受到二小哥哥的英雄形象?”這時候可以鼓勵願意表達的學生說話。此刻對學生內心表達欲望的激發,不是刻意的,而是僅僅通過一首歌曲就能幫助學生進入文本,與文中的小英雄共同呼吸和思考,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使課堂教學顯得很輕鬆、民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