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
技術在線
作者:朱先香
小學科學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開拓學生的視野。這門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小學科學課程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擔負著啟蒙教育的重大任務。雖然我國實行新課程改革,提倡從應試教育過渡到素質教育,但是當前應試還處於主流地位,導致很多小學教師沒有充分重視科學課程的教學,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最終影響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1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師授課應該首先關注的是如何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課前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是本節課教完學生能夠學到什麼?教師要怎麼樣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隻有深入思考這兩個問題,才能上好科學課程。而縱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很多教師由於課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導致課堂教學秩序較為混亂,教學目標無法達到等問題。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必須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提高小學課堂學習效率有一定的必要性。2 小學科學教育的特點筆者認為,要想切實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必須了解小學科學教育的特點。這樣有利於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針對性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從三個方麵進行分析。2.1 教學目標的發展性目前,我國更加注重通過教育目標來促進學生學習。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教學目標的發展性。小學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學生運用和積累知識的能力、了解探究過程等。那麼教師就應該從身邊入手,明確學科與生活的聯係,促進教學。2.2 教育的主體性科學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對象,同時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時,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給教師運用探究性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而這一教學方式也最能突出教育的主體。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采用探究式進行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3 教育內容的全麵性科學教育的內容不能以提高學生成績為核心,而應該是內容豐富多彩,又能應用到實際生活的教育內容,還應該體現出科學教育學習活動的基本元素,即學生的體驗、探究、參與度等。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正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最佳階段。但是此時小學生的興趣很容易淡化,表現出不穩定性。所以教師必須注重教育內容的全麵性,引用新穎的教學內容,不斷刺激學生,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為科學的發展做好鋪墊。3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筆者在深入了解小學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特點後,結合自身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的途徑。筆者從三個方麵進行詳細分析。3.1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有其自身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其圖片、文字、聲音和視頻為一體的功能,為學生創設合作探究的環境,促進小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從探究、合作、體驗、參與過程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還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此外,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還有利於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師在教“燈泡亮了”這一課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燈泡是如何利用的,呈現一個完整的電路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燈泡發亮需要哪些材料。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在於教師可以重複播放演示過程。等到學生開始領悟,教師還可以用課前準備好的實物,即電燈泡、導線、開關、電池等連接成一個電路,然後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1)燈泡發亮,需要哪些材料?如何組合?2)各個部分在電路中起到什麼作用?然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播放燈泡發亮的過程,讓學生在忘記時回頭觀看考慮,教師起引導作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演示,然後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進行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整個燈泡發亮的過程的認識。3.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新課改實施以來,學生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真正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在教“植物的根”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製作恰當的課件,把信息技術手段引進這一課中,進行輔助教學。使多媒體手段把植物吸收水和養分的過程逼真化,讓學生領悟吸收和傳送過程,學生也不覺得科學課的枯燥和乏味。如果引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隻能給出實物,而無法呈現整個吸收和傳送過程,更加表達不出根對植物成長的作用。而多媒體技術手段,就能夠把根吸收水分和養料的整個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隨即,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體現了學生學習科學的主體性。當然,如果在實際操作中,到底選擇什麼樣的植物進行實驗比較好,可以啟發學生去進行深入思考,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培養探索的科學精神;而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內容,成為灌輸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更加樂於參與到教學課堂,提高學習效率。3.3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延伸課堂知識,進行趣味性教學科學課堂教學不能隻拘泥於教材,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適當延伸課堂知識,展開趣味性教學,升級課堂教學。延伸課堂知識特別適用趣味性教學,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如“聲音的產生”一課,教師先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手段,播放聲音的產生過程,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直觀的視頻初步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等相關問題。然後,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教學,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課前準備好的教學用具進行課堂實物模擬。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杯子,中間用線連接,讓學生模擬通話,但是距離需要設定遠一點兒,學生能夠通過模擬,觀察聲音是怎麼樣傳播的;之後,教師再用信息技術模擬場景。這樣的趣味性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樣,對課本知識與實踐進行緊密整合,加強學生的實踐性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總之,小學科學課程作為綜合性學科,有其自身的教育特點,如教學目標的發展性、教育的主體性、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所以教師必須深入了解這些教育特點,再結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適當延伸課堂知識,努力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科學教育的良好健康發展。參考文獻[1]葉桂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2):17.[2]劉愛梅.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