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課堂的輔助影響
環境構建
作者:王玉芹
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將能夠幫助數學課堂重新煥發活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情感體驗,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正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走進小學課堂,與小學課程相結合,從而更新課堂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信息化社會的必然趨勢。教育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就要加強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中的運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從中可知,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改進,是我國新教改的重要目標之一。多媒體、網絡等多種途徑,通過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表現形式對數學知識的教學內容進行綜合加工,從而以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輸出”,更便於小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並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較多的情感體驗。那麼,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課堂的輔助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呢?
1 激發興趣,增強趣味
小學階段,人對知識的求知欲主要依靠環境的激勵與興趣的支配。因此,興趣和激勵構成小學生去努力學習知識、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的重要因素。許多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敬而遠之,一方麵是在課堂中很少受到教師的關注,缺乏鼓勵;另一方麵則是對數學知識的展現形式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因此討厭進行數學學習。
由於數學本身非常嚴謹,也較為抽象,要增強其趣味性,就主要依靠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很難有效率地增強數學知識的趣味性,但是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解決這一難題。信息技術能夠使數學知識重新整合,在多種素材的配合下,呈現出立體、豐富、生動有趣的樣態。
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這一數學知識點時,可以將小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引入教學中,通過卡通人物帶領大家去認識生活中一些日常物品的形狀,向學生輸入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等概念,將能極大調動他們的現場參與興趣。
2 化靜為動,便於理解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是多種感官刺激的結合。實踐證明,這種多種感官刺激的綜合作用,能夠提升人的理解力,便於人們在更短的時間內理解更多的內容。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枯燥的,當它停留在黑板中、書本裏時,它是靜止不動的,因此很難在小學生的腦袋中鮮活起來。一旦信息技術介入課堂,就能發揮它獨特的輔助作用:化靜為動。動起來的數學知識,也將在小學生的頭腦中鮮活起來,使小學生在更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該知識點。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麵積時,可以通過平行四邊形的分解來認識和了解三角形的麵積計算方法,從而推算出三角形麵積的公式:底×高÷2。教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比較直觀地觀察三角形的麵積與平行四邊形麵積的關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要給予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因此,無論是PPT,還是視頻,都能夠通過圖形、聲音以及動畫等形式,激活知識點。還是在認識圖形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PPT的動畫功能,使圖形各個部分依次活動起來,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到這些圖形是怎樣形成的,還能認識到它們的點、線、麵等。這時,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慢慢結合起來,聲音、色彩與動態演示將幫助小學生很容易理解“相對麵的麵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等抽象原則,使學生不再畏懼數學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