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電化教學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環境構建
作者:石偉平
【背景介紹】
日前,筆者有幸聽了崔文清老師在青島市教學能手初評中的一堂公開課“平行與相交”。本節課崔老師巧妙地設置了“馬小虎學設計”的情景串,利用電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堂課在教師充滿激情的引導下和學生高漲的探究學習中進行,效果很好。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聯係實際生活情景,體驗在同一平麵內兩條直線的相交與平行關係,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初步了解平行線的特征;理解互相垂直,認識垂線和垂足,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2)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垂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進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垂直現象;3)滲透分類思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和良好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欣賞平行與相交的美的能力。
【案例描述】
片段一:馬小虎學設計導入
老師介紹馬小虎,並用電腦展示了馬小虎設計的橋麵圖紙(馬小虎設計的橋麵一頭寬,一頭細),激勵學生給馬小虎的設計打分數,並說出打分的依據。引導:如果把兩線延長會怎樣?你認為橋麵應該怎樣設計?
【評析】這是這節課的導入部分,崔老師設計了馬小虎學設計的情境,非常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拉近了本課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這個“橋麵的設計圖”,也為下麵認識平行鋪墊了道路。問到“把兩線延長會怎樣”,暗示了平麵內兩條直線的關係平行和相交;“你認為橋麵應該怎樣設計”一問也暗示了平行的作用很大,學習平行知識的必要性,讓人感到數學和生活緊密相連。
片段二:認識平行
這一環節,崔老師緊接上一環節引導學生:你認為橋麵應該怎樣設計?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下橋麵。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重點讓學生講解為什麼這樣設計,並在大家的幫助下,馬小虎將自己的設計改了過來。這時候,學生都舒心地笑了。
【評析】崔老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她既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
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這個環節主要是認識什麼是平行,因為學生大部分都見過橋,所以他們很容易就設計出橋麵。教師把重點放在為什麼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平行的有用性。“這樣一直延長會是什麼樣子”,第二次提出了這個問題,是為認識“平行和相交”做好鋪墊。馬小虎在大家的幫助下改正了錯誤,是教育學生要養成有錯就改的好習慣。
片段三:馬小虎的柱梁
崔老師引導:馬小虎把橋的上麵設計了柱梁(電腦出示馬小虎的設計,兩根柱梁都歪歪扭扭的),你覺得他的設計合理嗎?你來畫一畫。
【評析】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教學,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垂直問題。利用馬小虎學設計的情景串,展示了馬小虎設計的橋梁,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很容易找出橋梁的設計錯誤。在此基礎上,崔老師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垂直,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數學知識不再枯燥無味,而是有滋有味了。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
片段四:實際應用
在這一環節當中,崔老師設計了4個小項目:1)上學路上的知識應用;2)數學課上的知識應用;3)語文課上的知識應用;4)體育課上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