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的應用
校長論壇
作者:周貝貝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優化教學過程作出要求:“教師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內容、形式、手段、方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對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有效教育教學策略的探究起到了指導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工具類學科,應當在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解決更多的問題。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筆者常常在想什麼樣的信息技術課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生喜歡的課堂又是什麼樣的?懷著這樣的疑問,筆者作了一些嚐試。下麵以青島版教材《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下冊第二課“相冊DIY”的教學為例,淺析幾種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本課涉及的應用軟件是Photoshop,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Photoshop中圖片縮放、移動、合成等簡單的圖片處理方法以及對圖層概念的認識和了解。
1 情境創設教學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的開始,教師的“導”是很重要的。“導”的成功設計,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在導入環節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筆者采用了談話似的交流。通過了解,筆者得知大多數學生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偶像。在交談中筆者告訴學生,其實老師也有自己喜歡的偶像,並且展示了幾張特殊的“合影”,分別是筆者與偶像握手、擁抱等pose的合影。當學生看到老師與偶像各種造型的合影時,不禁產生好奇和疑問:老師的合影怎麼來的呢?老師真的與這些名人照相了嗎?就這樣,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興趣盎然地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
由此可見,興趣是課堂學習中最重要最穩定的動機。通過設置貼近學生生活而有趣的情境,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興趣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認知。
2 任務驅動教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所謂“任務”,是指學生按照教材或教師的要求去完成某項工作。通過任務或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教材中,“合成照片”“修改合影”兩部分內容是教學重難點,教學時很容易出現單單為傳授這幾個技術而學習的傾向,那樣教學過程就會變得枯燥而乏味,不利於學生學習吸收。為了克服這個弊端,筆者采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利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環節把知識點貫穿起來,引著學生一步一個台階,步步為營地完成學習任務。當然,一段複雜的教學過程往往是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法相結合來完成的,在這一環節中筆者還采用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教學法,具體操作過程在下一教學法中詳細介紹。
在上一環節情景導入後,筆者提出任務:“既然你這麼羨慕老師擁有的合影,那我們今天就來製作一張與自己偶像的合影吧。”經過這樣的安排,學生這堂課的活動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學生在整體目標和分層任務的指引下,不知不覺地開始了教學內容的學習。
3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法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目標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將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積極探索知識之後,通過互相交流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實現信息共享、攻克難點。
在上一教學法中的介紹中,提過合成照片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這裏不妨先把問題拋給學生。筆者先是展示了一張有問題的合影,很快學生就發現把兩張帶有背景的人物照片合成在一起,似乎很影響合影的整體效果。那該怎麼解決呢?由此引出了“魔棒工具”。但是該怎樣使用這個工具選取人物並製作合影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開始向自己手中的“合成技巧訓練手冊”尋求答案。可是操作步驟比較繁瑣,學生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完成,這時小組合作學習法便可以發揮作用了。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分工合作,有的找步驟,有的操作,有的查找問題,有的觀摩學習……最後再通過學生演示等操作環節,重點強調魔棒工具在合成照片中的重要性,既避免了學生在後麵操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有效突出了本節課中的重難點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協同、幫助、分工等形式,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