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本引習作之源
校長論壇
作者:鄭愛瓊
語文課堂理應讓學生手腦並用,聽說讀寫並舉,而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教學資源,是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的藍本。教師可利用教材指導仿寫、引導改寫、展開續寫、進行擴寫,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滿足於“教教材”,而應當是“用教材來教”。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的智慧出在學生的指尖上。”所以語文課堂理應讓學生手腦並用,聽說讀寫並舉。而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教學資源,裏麵的課文語言精煉,文質兼美,是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的藍本。
1 巧用教材,指導仿寫
顧名思義,“習作”即“習得作文”。學生初學寫作,隻有在不斷的模仿中才能逐漸提高水平。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中很多課文具有鮮明的寫作特色,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在教學時,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小練筆,讓文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係,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有內容可寫,有榜樣可仿。
如《秋天的雨》一文,作者融入大自然,寫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到的,並展開豐富的聯想。學生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被琅琅上口的語言和優美的意境所吸引,表現出很高的學習熱情。筆者便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體會表達方法,並運用相應方法進行練寫。筆者要求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在動筆之前,看一看它的形狀,摸一摸它的外表,聞一聞它的氣味,嚐一嚐它的味道。讓學生動用視覺、觸覺、嗅覺、味覺來進行觀察體驗,並展開豐富的想象。一位學生在寫“荔枝”時這樣表述:“……這一串荔枝,又多又飽滿,像顆顆紅心。拿在手裏摸一摸,粗糙的外皮紮得我手心癢癢的!剝開紅色的皮就露出了晶瑩的果肉。塞進嘴裏咬上一口,甜甜的汁水濺了出來,還帶著特有的果香,真叫人越吃越愛吃……”在這裏,學生不但應用準確的比喻寫了荔枝的外形,還寫下了吃荔枝的獨特感受。
2 激活教材,引導改寫
改寫,就是通過合理想象,改變原有古詩詞的體裁特點,進行二次創造。古典詩詞語言洗練、內涵豐富,常常是“話已說完而意猶未盡”。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從而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用現代文的題材再現詩歌所描繪的場景。
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如將《秋思》(張籍)一詩改成記敘文的教學中,在學生通讀全詩,借助注釋和畫麵插圖理解詩意後,教師引導學生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場景。古詩詞的改寫並非詩意的簡單擴展。就這首詩的改寫來說,要注意原詩中的關鍵詞“意萬重”“又開封”,大膽想象詩人想寫些什麼?詩人想補寫些什麼?學生激發豐富的想象力,不但描寫了詩人的所牽所掛,還刻畫了詩人寫信時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不但再現了詩人兩次寫信的內容,還描繪了詩人本身的形象。學生從改寫中既真正領略了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也將領悟了的詩人的感情融入自己的筆尖。
3 挖掘教材,展開續寫
教材中常有這樣一些文章,寫至高潮,便急鋒收筆,看似結尾,卻雋永無窮。這就為讀者創造了一個遐想馳騁的空間,也為練筆提供了一塊難得的寶地。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以原文的終點為續寫的起點,聯係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放飛思緒,續編故事,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發揮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