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課堂的優化和影響(1 / 2)

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課堂的優化和影響

校長論壇

作者:李國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全麵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促進小學科學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整合,逐步進行小學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完美呈現、師生關係的深入變革。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的思維拓展和學習的提升提供比較直接而又豐富多彩的環境和教學工具。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與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表現得更加視覺化、多樣化、形象化、直觀色彩化,非常有利於小學生理解和體會科學概念的發展和形成,大大增強小學科學課堂的效果,對未來的教育和發展有著無比深刻的影響。

1 信息技術激發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最大動力。教師苦口婆心的勸說和家長嚴厲的監督遠遠不及濃厚的興趣對學習起的作用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先進的媒體技術通過三維技術文、圖、聲的方式展現教學所需內容,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而現代計算機集圖形、文字和視頻以及音頻等多種媒體於一身,給小學生一種完全的新鮮感,使所呈現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充實,吸引力更大。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處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更易體會到事物的本質。

低年級的小學生具有好動、好玩、好奇心強的特點,特別是對衍生物鮮豔、接近生活、充滿趣味的事物產生興趣。按照這個階段兒童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教師可以采取“超慢速”或“快速”的方式借助信息技術來輸送信息,將綜合且複雜的信息分解為簡單且有聯係的,這樣可以將現實生活、自然現象的情景具體而生動的再現給學生。

如“神秘北極”“恐龍時代”“太陽係”等,都是小學生平時無法了解到的自然事物。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可具體通過多媒體模擬演示,讓小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多媒體非常逼真的聽覺和視覺效果讓他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具體的科學事物。不僅使小學生能夠更容易體會到自然以及其他科學的奧秘和博大精深,更能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科學自然、探索科學自然的奧秘的興趣。

2 信息技術優化和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具有分散教學難點、突出重點的優勢。它能夠生動地展示語言和文字不能表達的抽象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識,它們一般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青蛙”這節課,在講青蛙在平時是如何捉害蟲吃的時候,由於正常情況下,青蛙捉蟲子的演示視頻播放的青蛙捕捉動作非常快,為了能夠讓小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對青蛙的捕捉動作進行慢鏡頭播放,使學生能夠完全清晰地觀察到青蛙捕捉害蟲的整個過程。播放演示會把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吸引到屏幕上,而且根據學生觀察和認識的不同程度,通過多媒體靈活播放交互作用。青蛙捕食這個講不清、道不明、實驗又極難做成功的難點,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3 信息技術優化和影響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係

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可以加深學生的合作交流,也對教師的行為和思維產生深刻的影響,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和聯係。交互性的現代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得學習對象和學生間的聯係越來越密切,對改變學習對象和學生、師生彼此間的關係有很大影響。學生與學習對象間要建立聯係既可以借助教師的指導,也能夠借助多媒體。這樣有利於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習途徑也得以擴展。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職能開始改變,由以前的經驗和知識的傳送者轉變成指導、組織、參與學習活動的人。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