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勢利導將音樂引入高中美術鑒賞課堂(1 / 2)

因勢利導將音樂引入高中美術鑒賞課堂

校長論壇

作者:劉俊霞

這幾年山東省處於新的課程改革之中,新課程體係在結構、內容等方麵作了重大的改革和創新,這給淄博市的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機遇。新課程已將美術和音樂融為一體,成為藝術課,而藝術課作為改革較大的一門學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這門融合了各種藝術種類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其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改變筆者深有體會。

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如何去欣賞、認識、理解一件件美術作品的方法。通過欣賞達到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目的,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欣賞本身就需要有強烈而且直接的視覺感受,而由於音樂具有逼真的音響效果,能夠喚起學生的多感官感受,對美術欣賞課有很好的輔助教學的效果。

將音樂融入課堂,有利於開啟學生良好的情緒和喚起學生的情感。自古以來,音樂家因畫作曲、美術家因曲作畫的事例舉不勝舉。例如,康定斯基始終把繪畫看成是一種能喚起聽覺的“內在音響”。他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詳盡地論述了音樂與繪畫所存在的深刻的聯係。他認為,繪畫中的色彩猶如音樂裏的音符,它本身就能打動觀眾。畫家以這種抽象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觀眾中喚起音樂所產生的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藝術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繪畫的音樂感,最後發展出情緒性的抽象繪畫。所以康定斯基的作品被認為是“凝固的音樂”。

音樂除了形象特征外,還有一個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樂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力。相對於美術作品而言,音樂更容易打動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鳴。那麼,因勢利導,將音樂引入課堂,對美術鑒賞課堂的實施具有顯而易見的效果。

1 將音樂融入課堂,有利於喚起學生良好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將音樂引入課堂,可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使師生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每節課筆者都會做一個課件,在美術課件製作中,為拓展學生的想象與聯想的空間,深化作品的主題,可精心挑選適當的音樂作背景,做到視聽結合、情景交融。這樣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群秦陵兵馬俑時,配上琵琶獨奏《十麵埋伏》,那氣勢恢弘的兵馬俑列陣,那大國泱泱的氣派,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不但興趣濃厚地學習了本課知識,理解了雕塑的藝術特色,還大大激起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欣賞中國民間美術則配上民樂《喜洋洋》《金蛇狂舞》等,為學生搭建一個感性的、鮮活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濃厚的民間氛圍中感受民間美術的精彩,同時對各種民間年畫、剪紙、玩具等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產生共鳴。

筆者還在欣賞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時,讓學生欣賞由S.H.E演唱的《月桂樹》,學生馬上被音樂所創造出來的意境加上眼前的圖片所震撼,這種由眼、耳、腦同時被衝擊所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效果非常好。經驗證,學生對此作品的記憶也非常深刻。

2 將音樂融入課堂,可營造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輕緩柔和的音樂能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狀態之中,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索的藝術空間。在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與交流階段,通過背景音樂營造寬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積極討論,大膽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加深對美術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很多美術作品都表現出音樂般的韻律感,在欣賞時配上合適的音樂,使美術與音樂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夠融會貫通,開闊思路,使心靈的火花隨時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