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助力初中化學

校長論壇

作者:趙營遠

近年來,人們不斷地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力圖找到一種能夠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習效果好的方法。英國學者東尼·博讚(Tony Buzan)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創設了一種將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體化的方法,被稱為是“瑞士軍刀般”的發散性思維工具,這種方法叫做思維導圖。隨著人們在各個領域的嚐試使用,這種方法逐漸在多個領域應用開來。領先科技前沿的各級教育者也不甘其後,在各級教育領域進行了各種嚐試,並獲得了很大的收獲。可以說,思維導圖打開了通向教育成功之路的一扇大門,為廣大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指引了一條有益的道路;也可以說是更加接近了人們夢寐以求的那條教育捷徑。

這種思維導圖是按照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把學生注意力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知識主題的主幹從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狀;知識的分支由一個關鍵圖形或寫在產生聯想的線條上麵的關鍵詞構成,各個次級話題也以分支形式表現出來,依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麵;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並且末端開放。因此說,思維導圖表現為樹狀發散結構。

化學是一門抽象的課程,學生雖然對各種化學現象有所了解,但都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並沒有形成理性的概念。在化學課上,很多知識點都是學生第一次聽說,掌握知識往往是孤立分散的,難以建立一個清晰的知識係統。思維導圖以其發散思維的特點,能夠把學生頭腦中各個孤立的概念統一起來,有利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建構。

下麵,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麵談一下思維導圖對於學生學習初中化學的輔助作用。

1 思維導圖結構清晰、主題鮮明,有利於學生快速掌握知識

思維導圖的創設原理是基於人腦的思維模式。人類的心理活動是基於人腦的神經係統:人腦由一個個神經元組成,神經元擁有很多的軸突和樹突,各個神經元的突起末端又和多個神經元的突起末端相連接,形成了一個大腦神經網絡;神經元具有接受刺激、傳遞和整合信息的作用,由眾多神經元相互聯結構成的神經網絡就具備了接受、傳遞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導圖中的中心主題和子主題就是模仿這種模式建立的,隻不過它更具備層級性。人的大腦分為兩部分: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邏輯、詞彙、數字,右腦負責直覺、創造力、想象力。人們發現,在左右腦相互協調作用下進行的學習,學生記憶就會深,而且保持得相對持久,記憶效果也最好。心理學家早就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左腦掌管人類的理性記憶,右腦掌管感性記憶,也就是情緒記憶,打上了情緒記憶印記的理性記憶更能夠達到最佳的記憶效果。思維導圖使用線條、符號、圖形圖像、顏色等多種傳達信息的手段,也就是綜合利用了人的左右腦的主要功能,利用了左右腦平衡發展規律,因此能夠使得學生的記憶達到最佳的狀態。思維導圖以中心主題為基點,向外發散生成各個支點(子主題),再向外層級發展。每一個分支都是由不同的顏色表示,使得學生能夠清晰地獲得不同分支的信息。

初中化學是個抽象的學科,知識點分散,概念生疏,學生掌握起來非常吃力。思維導圖利用多種手段展示信息,使得學生從多方位感知化學概念和原理,這樣就化解了學生認知的難度。學生通過這種知識網絡化、可視化的主題學習,更能夠建立起化學學習的知識體係,從而為立體、全方位地掌握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這種網絡化的學習中通過其清晰的結構、鮮明的主題,更能夠形成清晰的思路,所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達到快速掌握化學知識的目的。

2 思維導圖目標明確具體,有利於學生建立知識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