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一體進行語文教學

校長論壇

作者:李德君

1 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多媒體有聲有色,繪聲繪影,學生津津樂道,趣味濃厚。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得語文教學如虎添翼。多媒體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語文素質的提高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能讓課堂變得生動真實,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十裏長街送總理》中“等靈車”時,先播放錄影,渲染氣氛,引導學生看北京長安街上男女老少盼總理靈車時的氣勢恢弘的悲壯場麵,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入“十裏長街送總理”等靈車的真實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受到感染,同時使課堂教學效果及其教育功能達到最佳狀態。

2 動畫片、生活、教學桴鼓相應

在讀書過程中,筆者一開始鼓勵學生摘抄好詞好句,但是一段時間後發現學生隻是積累,而在習作當中根本不會運用,或者是原文不動地照抄。筆者在引導使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仍是不盡如人意。筆者不得不改變方式,讓學生寫讀後感,而且是循序漸進地呈梯度上升。也就是說學生每處於一個階段,筆者都會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級隻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通過播放多媒體動畫、看童話故事,讓學生演童話、補編童話來激發讀書的積極性;中年級階段通過寫讀後感及自己的三言兩語的感言,讓學生學會把讀書和自己的生活實踐當中的事情聯係起來,會寫完整的故事,把讀書和習作聯係在一起;隨著年級的增高,筆者會讓學生簡單概括內容,而主要在聯係實際寫事上下功夫,在分析寫作方法上下功夫,在運用修辭手法上下功夫,等等。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麵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麵也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尤其是高年級階段,學生能夠根據自己讀的書來判斷生活中自己做的事對還是不對,也能夠應用書中的具體事例來評判自己和別人。這讓學生明白是與非,明辨美與醜,這怎能不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呢?而且通過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分析,學生會靈活應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來,可謂兩全其美。

3 利用多媒體再現崢嶸曆史,陶冶學生

與書為友,利用網絡,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來熏陶學生,讓其親師樂其道。教師可以邊教書邊讀書邊學習,知道了自己在下學期要教哪些文本,在假期或開學初就應有意識地閱讀此類文本背景下的相關小說或材料。網上的信息如此豐富,不要隻讀教材和教師用書。

如講授有關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開國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單純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搬到課堂上,學生理解不了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便實現不了教學目標,課堂上也不會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師和學生在學這一單元之前都能詳細了解紅軍長征時的曆史背景及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再現抗戰的光榮曆史,認識毛澤東文學作品的特點,則會幫助師生深入理解文本。長期堅持,教師自己解讀文本的能力就會錘煉出來,在課堂上與學生的對話就更有品質、更有深度。

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影響因素

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讀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隻有閱讀實踐,使學生形成潛心的內化,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種過程,基於學生個人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積累的不同也是不同的。具體而言,主要受以下幾種因素影響。

4.1 學生的意誌控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