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開展語文教學的反思
校長論壇
作者:王飛
看莊中學自2010年為各班級配備多媒體,至今快3年了。從開始接觸多媒體的興奮,到如今熟練使用多媒體,頭腦中常常產生這樣的疑問:采用多媒體開展語文教學,學生語文能力真的提高了嗎?平時在運用多媒體開展語文教學時是否存在一些誤區?運用多媒體開展語文教學是否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結合平時點點滴滴的思索,筆者做些總結,與各位同仁交流。
1 運用多媒體開展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件製作求新求異,忽視了對課程標準的尊重
傳統中學語文教學屬於語文知識層麵教學,教師采用唇耕舌耘、粉筆加黑板的單一教學手段。由於語文本身包羅萬象的特性和學生認知心理尚未成熟,課堂裏經常出現教師在講台上講得口幹舌燥,講台下學生卻聽得興味索然的景象。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暢遊於互聯網,驚奇地發現語文課件資源尤其豐富。帶著無以言表的興奮在五彩繽紛的語文課件中穿梭,一定要選擇新穎、製作巧妙的課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的課件必須能把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變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形象,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製,創設一個更為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這樣,直觀形象與聯想、想象相結合,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確立了這樣的選擇課件的原則,一些朗誦錄音、視頻,一些動感十足的Flash圖片成了首選必選。
如教學《春》這一課時選擇大量的豔麗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的圖畫,穿插了春風、春雨的視頻。而對於本應作為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點誦讀,幾乎沒有涉及。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1.2 課堂上過度依賴課件,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自從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師用書就受到了冷落,大量的精力從鑽研教材轉移到選擇課件上。大量地瀏覽、複製、粘貼,下了好一番“功夫”,看著自己奮鬥的“成果”,成就感十足。上課時,課件成了指揮棒,課件指揮著教師走,學生跟著課件走。盡管課前再三斟酌,但到課堂上應用起來,還是有時明顯感覺到安排失當,常常出現學生的思考和預先製定的課件不合拍的情況。每到此時,總感到非常尷尬,隻好硬著頭皮把學生生拉硬扯到課件上來。在這樣的被多媒體“統治”了的課堂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已“目中無人”,人性化的師生人際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機交流”所取代,哪裏還談得上語文個性化教學?
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時,在讀到“春花圖”時,引導學生概括作者筆下春花的特點,很多學生回答的是多、豔、香,而課件上預先設計的是多、豔、甜。由於課前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思考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不足,筆者感覺極為尷尬。由於本節課內容安排較多,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沒有耐心地去引導學生比較“香”和“甜”的區別在哪裏,哪一個概括得更好,而是簡單匆忙地否定了學生的答案。
1.3 製作課件求多求全,忽視了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筆者在製作和選擇課件時,對於課件內容力求多而全,從作者介紹、字詞積累、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全部整理到課件中,力求讓課件成為解讀課文的“大資料庫”。這樣製作出來的課件,少則30多頁,多則50多頁。上課鈴還未響起,教師和學生就在課件的指引下一路狂奔,整堂課成了課件的獨角戲表演,教師和學生成了課件忠實的觀眾。教師仿佛在欣賞課件,而學生在拚命地做筆記。一節課辛辛苦苦地下來,學生忙忙碌碌的眼神,課本上密密麻麻的筆記,造成了一種虛假的繁榮景象。冷靜下來想一想: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充當了什麼角色?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了哪些提升?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讀書,沒有時間思考,更沒有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思考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