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體現對德育的滲透
校長論壇
作者:丁誌強
針對現階段部分初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弱化行為,教師要及時發現,有效開展滲透性品德教育,引導學生將道德認同轉化為道德自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 引言
自現代教育製度形成以來,品德教育就是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有人說:“如果沒有倫理品德教育,人類就不會得救。”由此,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教學是我國中學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結合該階段學生的年齡、發育、認知等方麵特征,通過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輸性教育和滲透性教育等方式,提高初中專業理論知識和德育教學的水平。
2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2.1 師資力量與教學設備應配套達標
目前,為滿足學生的課程學習需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正逐漸加大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設備投入規模,為學生安排配置較高的電腦。與此同時,學校也要相應地對該課程師資隊伍加強建設。筆者發現,一些學校安排離退休教師擔任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專業信息技術教師嚴重缺乏,將信息技術課程當作“副科”來安排,這就直接導致了教師與學生都不重視信息技術的學習。無論是對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還是個人素質的提高,信息技術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2 加強對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視程度
上好每一節信息技術課,是新課程標準下教育主管部門對各學校的要求。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校忽視了這一要求,使得信息技術課被其他學科擠占,特別是在各階段的重大考試時期。這不僅嚴重擾亂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安排,打擊了該課程教師的積極性,而且使得學生喪失了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對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效果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必須對信息技術課程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了解,將該門課程放在與其他課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
2.3 加強課堂教學紀律
當前,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堂娛樂化傾向明顯,教學效果存在嚴重問題。初中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掌握現代化信息設備的正確使用,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提升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自身綜合素養。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和學生沒有這方麵的升學壓力,再加上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從而導致在簡單講解完課本內容之後,任由學生自己上網瀏覽、玩遊戲,將教學課堂變成了網吧。這種狀況不但嚴重影響了該課程的知識教育,而且破壞了各學科在課堂教學的嚴肅性。
3 初中德育教育特點
3.1 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
堅定的信念、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質等,都是經由自身的感性認識而逐漸形成的。而這些對個人影響至深的感性認識,在中學的德育教學過程中占有相當的成分。具體來說,中學階段的學生通過對祖國的曆史、幅員、文化等方麵的學習,逐漸樹立起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豪感、集體主義。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小學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隨著學生知識麵的拓寬、知識量的加大、知識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認知程度也由感性發展到理性占主導。
3.2 灌輸教育和滲透教育相結合
由於現階段我國教育環境的具體狀況,灌輸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占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因此,教師在運用灌輸教育的同時,更需要創新性地運用滲透教育,並最終使得灌輸教育向滲透教育進行轉化。結合初中階段知識的基礎性較強的特點,比較有利地將德育教學滲透到其他課程教學中去。雖然初中設置有思想品德課程,但其他學科間的相互配合能潛移默化地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
4 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技術也得到了推廣,被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基於初中學生在信息時代表現出的道德弱化行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有責任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滲透性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將道德認同轉化為道德自覺。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麵闡述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