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信息技術教材中加入品德教育的課程設置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藍本,滲透性德育比較好的信息技術教材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的基礎。我國目前還沒比較成熟的此類教材,所以加強滲透性德育的信息技術教材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信息技術教材中德育內容的選取應符合現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配合視頻、圖片、文字等多媒體元素建設立體化。用內容問題和單元問題鞏固學科知識,用基本問題進行德育教育,通過這三個問題,將德育和知識的掌握融合在一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德育的培養。
4.2 加強信息技術教師的綜合能力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要加強中學階段滲透性德育教學的效果,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透徹把握信息技術課程的特性和教材的特色,還要能夠了解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征。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當前時代特征,將豐富的德育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中。
4.3 多樣化教學與多元化評價相結合
運用示範式、滲透式、誘導式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學生接受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滲透品德教育,這就是多樣化教學的典型代表。教師在課程安排時,應精心設計活動,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德育培養。例如,信息技術教師在指導學生構建班級網站時,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建立網站,將品德意識滲透進來,讓學生在學習和娛樂中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另一方麵,對於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評價,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就是在考量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將德育指標納入學科的評價體係,從而使得學科教學能與德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4.4 加強家長與教師的交流合作
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使其在各個學科間相互滲透,更需要教師與家長的緊密配合,僅靠某一單獨課程進行滲透性德育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重視,使得除了學校的德育教育外,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積極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滲透性德育教育,使得學校和家庭能共同關注青少年的全麵發展,這樣才能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加強其個人素質的培養。
4.5 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文化自覺性
目前,有關中學生在網絡文化中的道德弱化行為屢見不鮮,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應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尋找辦法。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形式,以文化促進青少年成長是一種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對於信息技術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站在文化的視角上,滲透性地宣傳與學生有關的道德、法律、法規等,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發展。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滲透性德育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但滲透性德育的開展是時代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針對現階段初中學生在這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裏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弱化行為,教師有責任及時發現、有效開展滲透性德育,引導學生將道德認同轉化為道德自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於信息技術教師,應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在提升專業水平的同時,因材施教,通過與家長的緊密配合,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文化自覺性,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發展。
參考文獻
[1]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係總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張茂聰,王培峰.網絡交往倫理: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新視域[J].新德育.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2007(10):95.
[3]張文華.當前德育教學的現狀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10):5-6.
[4]郭培傑.促進德育教學改進的合理化建議[M].初中教育,2009(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