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
信息化教學
作者:張文鳳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重視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廣泛走進數學課堂,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改的要求,關係到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利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使課堂的開始便深深地吸引學生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因此,教師應當始終把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擺在首位。
課堂引入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新穎奇特的新課導入,能夠迅速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所以,在每一節課的集體備課中,不能僅僅局限於教材上的章前圖或者引言,而是應該找出一些能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思維活躍起來的方法,如講故事、變魔術、猜謎語、趣味實驗、看錄像、充滿深情的語言感染等。而信息技術在這方麵有著獨特優勢,它集聲音、圖像、文字等於一體,非常符合小學生愛玩的特點,因而能很快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
如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用多媒體,伴隨著音樂,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物體,如圓筒、籃球、禮品盒等。學生看完這些實物後會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了解其中的問題。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教學圖形的認識,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這比用教學掛圖或實物等引入新課,效果要好得多。
2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充分聯係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願意提出問題就意味著學生有探究問題的欲望,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童趣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能有效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位教師在執教“分數的基本性質”公開課時,以猴王分餅這一故事用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歡吃餅了。有一天,猴王做了3塊大小一樣的餅準備分給3隻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塊餅平均分成4份,分給猴1三份。(教師問:猴1分得的餅用分數怎麼表示?學生回答後,用多媒體出示。)猴2看見了說:‘我要多些,我要6份。’猴3更貪,搶著說:‘我要更多,我要12份。’猴王聽了很為難,它想既要滿足兩隻猴子的要求又要體現公平原則,怎麼辦呢?同學們能幫猴王出出主意嗎?”這時候,學生躍躍欲試,都想為猴王解決這個大難題。這樣的情境,既充滿趣味性,又充滿問題性,因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急於探索其中奧妙的熱情。
3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現象源於生活實際。因此,新課標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學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係,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使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能力。問題情境越貼進學生的生活,學生越熟悉,就越感到親切,思維就越活躍,探究問題的信心就越大,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越好。
如在學習“乘法的意義”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元旦快要到了,學校買來100個健身球,要送給敬老院的爺爺奶奶,請同學們幫忙設計,幾個幾個地裝禮品盒整好裝完。
等看完後,要求:第一步,同桌或小組交流,並試著列出相應的算式。
生1:可以1個1個數,有100個1相加,但算式很長。(算式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