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猜想

封麵故事

作者:謝九

4 月 24日,內地遊客在香港尖沙咀一家珠寶店選購黃金手鏈

進入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彙率突然走出一波強勁的升值行情,兩個多月時間裏,人民幣兌美元彙率已經創下了將近20個新高,一舉突破了6.17元大關。在中國出口行業如履薄冰之際,人民幣突然如此強勢讓很多人頗感不解。與此同時,日本的“安倍經濟學”高調麵世,日元貶值幅度已經超過25%,日元貶值同時還引發了全球很多國家競相效仿,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反而逆勢升值也就更顯得不同尋常。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人民幣升值步伐一度似乎中止,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重新盯住美元,也為此飽受歐美國家的批評。時隔數年,中國同樣麵對外需疲軟的困境,為何對待人民幣彙率的態度有了如此之大的改變?彙率市場化顯然不足以解釋人民幣近期的走勢,中美兩國元首的“莊園會晤”雖然重要,但中方也沒有必要以人民幣強勢升值來示好。人民幣近期持續升值的原因,主要還是強勢美元所致,更多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從去年底以來,隨著美國經濟複蘇程度有所好轉,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的概率逐步提升,美元指數開始逐步反彈,美元中期走強開始成為市場的期待。金融危機時期曾經大規模流入新興市場的全球資金,在美元走強的驅動下開始重新選擇方向,而很多新興經濟體都已經開始顯露出經濟增速放緩。對於全球資金的吸引力開始下降,此消彼長間,全球資金的流動正麵臨一次大洗牌。如果從新興市場大規模撤離,將會對這些國家的金融安全帶來嚴重考驗,甚至可能引發一場經濟衰退,上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和拉美國家都有過先例。

所以,在日本引發的貨幣貶值戰中,新興市場尤其是金磚國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中國選擇了人民幣持續升值,巴西選擇了逆勢加息,種種舉措都是為了提高本國貨幣的吸引力,避免發生資本大規模外逃。

按照傳統說法,當新大國的崛起威脅到舊大國的勢力,往往會有“必有一戰”之說,但在現代社會,這種戰爭未必會發生在戰場上,貨幣戰可能是更有效率的選擇。日元貶值的同時美元升值,這種局麵的形成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陰謀或是陽謀,對於中國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兩難。如果跟隨日元貶值,出口產業會得到保護,但是資本外流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如果跟隨美元升值,固然可以避免資本外逃,但是持續的升值將對出口乃至就業帶來打擊,同時更多熱錢湧入,為將來的跨境資本流動帶來更大的風險。從目前看,中國顯然將規避金融風險放在了首位,但如果將來國內的出口和就業出現嚴重惡化,政策的天平隨時還會傾斜,人民幣的強勢似乎也難以長期保持。

在全球化時代,當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陷入低迷,而常規的刺激政策又難以奏效時,往往會通過貨幣戰將自身的困難轉移給別國,不過從曆史經驗來看,貨幣戰雖然的確可以傷人,但卻未必能夠利己。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為了解決貿易逆差過大的問題,與日本、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等簽訂了《廣場協議》,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實現美國的貿易平衡。《廣場協議》後,當時正處巔峰期的日本遭遇重大衝擊,日元快速升值刺激了國內的資產泡沫,90年代資產泡沫破滅後,日本開始陷入長達數十年的經濟泥潭。而美國似乎也並沒有從中得到太多的好處,貿易逆差問題至今也沒能解決。

當年曾經遭遇過貨幣戰傷害的日本,時隔近30年後,主動挑起了又一場貨幣戰,在美國的默許甚至是鼓勵下,日元貶值幅度已經超過25%。但日本似乎也很難從中獲得太多益處。短期看,以日本汽車業為代表的行業獲得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在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實施日元貶值,對日本其實也並非明智之舉,這將從日本國內吸走大量廉價資金,進而衝擊日本賴以為生的債務模式,這種負麵影響已經開始顯露無遺。日本股市近期連續大跌,國債收益率快速上升,大量的資金開始從日本股市和債市撤離,日本通過貨幣戰獲得的益處,甚至難以抵消在財政政策上的損失。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的強勢崛起對美國帶來強烈衝擊,但是在《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經濟從巔峰跌落,從此失去了追趕美國經濟的能力。這一次貨幣戰,又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延緩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