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性格培養篇(2)(1 / 3)

小葉9歲那年,湯米忽然生病,躲在小葉的床底下躺了兩天,第三天抽搐了幾下就死了。小葉很傷心,除了哭泣外,人也變得恍惚起來。父母知道湯米在小葉心中的地位,也了解她失去夥伴的痛苦。他們知道物質是無法補償孩子心中的損失的,言語也難以安慰孩子的心。為了尊重孩子跟這隻小狗兒間的感情,爸爸提議把湯米葬到朋友家的後花園中。他們的用意是給小葉一個機會,為她的亡友做最後的一件事,也是幫助小葉在心理上和湯米永別。在去朋友家的途中,爸爸媽媽知道孩子有滿懷的傷感等著發泄,所以用試探性的口吻問她:“湯米去世後,你會有一段日子很寂寞嗎?”

小葉的心事被說中,情緒馬上激動起來,聲音也沙啞了:“我舍不得離開湯米,我不會忘記它的。”爸爸說:“是呀!我們知道你很傷心。”媽媽在旁也說:“小葉,我知道你會想念湯米的,不如你選擇一首歌來紀念湯米吧,這樣每當你彈奏這首歌時,你就會覺得是為湯米而演奏的,而我們也知道你在想著湯米。”媽媽為小葉抹去眼淚,緊緊地摟著她。

將不良的情緒發泄出來就是控製不良情緒的最好的辦法。孩子要通過家長的積極疏導,才能把各種情緒表達出來。這樣,不良情緒不至於積壓下來,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期望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家長首先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一位父親正在家裏拖地板,剛把地板拖幹淨,兒子就抱著籃球帶著兩腳的泥一臉沮喪地回來了。這時,父親應該怎麼辦?是發一頓脾氣,將孩子趕出去,等再次打掃幹淨再允許孩子回來,還是責難孩子把弄髒的地清洗幹淨,或者是看到孩子難受、神情沮喪的樣子,便詢問他發生什麼事情了?

試想,如果家長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怎麼可能培養孩子控製他們的不良情緒的能力呢?父母除了首先需要控製自己的不良情緒外,還可以通過轉移法,幫助孩子將不良情緒及時地發泄出來,教孩子通過轉移學會控製情緒。

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叫吉鵬,經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一天,吉鵬的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必須用鐵錘在桌子的邊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吉鵬在木板上釘了38顆釘子,過了幾個星期,由於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憤怒,吉鵬每天在木板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吉鵬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桌子上釘釘子要容易得多。最後,小男孩吉鵬真變得不愛發脾氣了。吉鵬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桌子旁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桌子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培養孩子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是使孩子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保證。

情緒無法控製的時候,往木板上釘釘子,倒是一個很好的發泄辦法。讓自己的怒氣隨著釘子一點點地砸進木板,釘子釘完,情緒也發泄沒了。

奧斯丁是個美國小男孩,6歲時就上學了。一次,奧斯丁從學校裏帶回來一張漫畫。那張漫畫的上方寫著“保持鎮靜”幾個大字,下麵是一道公式:1+3+10=鎮靜。漫畫中有個大頭娃娃在講解這個公式,“1”是告訴你自己一句話:“要鎮靜,放鬆”;“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開始慢慢地從1數到10”。畫的最下方寫著“保持鎮靜使我能夠采取負責任的行動。”奧斯丁的母親說,這是學校裏老師講“自我控製”時發的,老師要孩子們在生氣的時候按著這個公式來控製自己的情緒。

把這個公式教給孩子,告訴他們在生氣、憤怒的時候,就按照公式去做。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從小對事情采取負責任的態度。

還有一種方法叫表情訓練法。這是日本人的情緒控製訓練法。曾有這樣一則新聞:日本人善於做生意,這是舉世公認的。但由於日本人強烈的東方民族色彩,他們在做生意的時候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別是不喜歡笑。所以,日本人在談生意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刻板。由於日本人的主要貿易夥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這兩種文化之間往往會產生衝突。為了能夠在生意場上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辦法。有個日本公司的老板為了讓職工麵帶笑容,在下班之前的半個小時裏,訓練他們笑。具體的方法是每人發一隻筷子,橫著咬在嘴裏,固定好臉部表情後,將筷子取出。此時人的臉部基本維持一個笑容的狀態,再發出聲音,就像是在笑了。

這則新聞說明了什麼呢?一般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奧妙的。這種做法有著心理學研究的依據。如果你帶著微笑的表情,即便開始你的內心並不快樂,但是微笑的表情會慢慢地使你感覺到發自內心的快樂,這樣任何不愉快的情緒都不會產生了。家長可以自己試一試,也可以讓你們的孩子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