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現在的父母把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溺愛心理,往往輕易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要什麼就必須立即到手的壞毛病,甚至一會也不能等待和忍耐。
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克服困難,不要埋怨環境,不要挑剔他人,不要求別人順從、滿足自己的意願。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並非隻為他一個人存在,人的願望不可能都得到滿足。
下麵來看看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隨他的成長而發展的。
1對於18個月左右的孩子。
這時候,孩子隻有很小的忍耐力,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的語言開始的。當幾個月的嬰兒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停止煩躁,這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意思,而且這也是他得到滿足的一種表現。因為語言聯係著因果思維,所以它能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但是,媽媽要記住:對一個嬰兒來說,忍耐意味著隻能等待兩三分鍾。如果不及時地滿足他的需要,他的哭聲就會逐漸升級,他已經學到的所有關於忍耐的東西將被忘記得一幹二淨。如果你的反應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孩子就會信任你,並且你可以下次鼓勵他等待更長時間。
忍耐訓練項目一:“吃蘋果”的等待
對於1歲左右的孩子,當他提出出去玩的要求時,媽媽可以拿出一個蘋果說:“請等一下,等媽媽吃完半個蘋果再帶你出去玩。”然後讓孩子也吃一小片蘋果,同時與孩子親切地說話,說說遇見的小朋友或是小動物、小食品等感興趣的話題,這會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樂趣。延長等待的時間,就需要告訴孩子時間的觀念,可是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可以利用視覺輔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
比如,孩子總是盼著去動物園時,媽媽就可以告訴他:“這兒有4個蘋果,我們每天吃一個,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媽媽就可以帶你去動物園了。”
忍耐訓練項目二:“聽歌曲”的等待
當孩子想要媽媽抱的時候,媽媽不要急著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著孩子,唱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謠,然後伸手抱起他,讓他感受到在短暫的等待中,愛一直陪伴著自己。
如果孩子坐車超過一個小時,你可以放一盤磁帶對孩子說:“我們得在汽車裏聽完這盤磁帶裏所有的歌曲,然後再下車。”
這是利用聽覺上的輔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概念。
2對於18個月到3歲的孩子。
這時的孩子已經會用語言向你傾訴他的要求,但他還不大懂得調整自己去等待和忍受,而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急切願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東西,因此常常顯得毫不講理。
家長要明白:這時候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這個年齡段發展的一個健康、正常的特點。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為他仍習慣於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忍耐訓練項目一:“寶貝,請你等一等”
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微笑著對他說:“給媽媽念一首《小兔子》的兒歌,你念完《小兔子》,媽媽就過來了。”或“等一等,媽媽在喝水,你給媽媽唱首歌,然後我們就出去買。”
你也可以使用幫助孩子判斷時間推移的裝置,比如說指著造型可愛的小鬧鍾告訴孩子:“看,等小鬧鍾的鈴響,媽媽就要開始給蛋糕點一枝蠟燭啦!”
你還可以用積木來教孩子計算天數,讓他學會等待。對於孩子喜歡並且急切想要的玩具,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或者約定孩子做到什麼事以後再買。比如孩子想要一輛玩具車,你可以告訴孩子說:“如果,你每天自己洗臉,到了一個星期,媽媽就給你買玩具車。”這樣,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等待的滋味。
忍耐訓練項目二:角色互換
和你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換的遊戲。比如,由你來扮演沒有耐心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爸爸或媽媽。然後,在“爸爸”或“媽媽”在為你做事時,誇張地模仿孩子平日不願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媽媽),你好了沒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吃!”讓孩子體會到模仿的幽默,並領悟到不願等待的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