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10歲的傑克獨自一人在果園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把衣服絞在機器裏,兩隻手臂也被絞斷了。傑克疼得暈了過去。當他清醒後,沒有坐等別人的幫助,而是強忍疼痛,艱難地跑到600米遠的一座房子裏,用牙齒打開門栓進屋找到了電話,然後他又用牙齒咬住一支鉛筆,一下一下地按號碼,終於接通了急救部門的電話。在等待救護車時,他把斷臂放在浴盆裏,救護人員趕到後,他還冷靜地告訴醫生別忘了帶上他的手臂。
傑克在危急情況下自己救助自己的故事,正反映了傑克獨立和勇敢的精神。而很多時候我們能發現某某學生因為不會疊被子、不會洗衣服,某某學生因為不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而不得不退學……
一個因為自立而獲救,一個卻因為不能自立而退學。是什麼原因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普遍被家長過分溺愛。在家裏父母寧可自己多吃點苦,也不願讓孩子受罪,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全被家長包辦了。孰不知,家長的所作所為,正是“揠苗助長”的表現,不僅不能使孩子獨立,還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
孩子的獨立意識是其性格的一種積極特性,出生時尚處於萌芽狀態,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發展的。出生10個月以後,孩子逐漸能獨自站起來了,活動能力大為增強,範圍增大,也就開始自作主張了,想自己動手吃飯,獨自擺弄東西。家長應及時捕捉到這個信息,不失時機地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獨立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支持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他想做和能做的事情,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從而促使其獨立意識的發展,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非常重要的心理準備。
孩子1歲時,動作欲望非常強烈,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吃東西,但是往往潑撒得到處都是,有的家長因此不辭辛苦地一勺一勺喂飯。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
兩歲多的孩子已經能獨立穿鞋、穿襪子了,雖然速度慢一點,但是盡量讓他自己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動作慢、穿不好就幫孩子穿,這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強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而一個缺乏獨立性,遇事退縮,處處依賴別人的孩子,長大後是不可能成為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的。
狐狸媽媽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覓食,到農場偷雞卻被活活打死。狐狸爸爸獨自照顧幾個幼小的狐狸,教它們捕食的本領。等到它們稍稍長大一些的時候,狐狸爸爸就殘忍地將最大的孩子趕出了家門,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最後隻剩下最小、最瘦弱的一隻狐狸。狐狸爸爸看著最小、最瘦弱的那隻小狐狸的悲憫的眼神和徘徊留戀的樣子,聽著它那嗷嗷淒楚的叫聲,破天荒地心軟了下來,又讓小狐狸與自己生活了一段時間。最後的結果是先離開的那些狐狸生存了下來,而最小的那隻由於無法獨立生活而死去了。
對於狐狸來說,獨立意味著生存。同樣,對於孩子來說,獨立能讓他們學會很多東西。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擁有一個獨立的成長空間,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以便於將來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家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給孩子一些自己往前走的空間。
嬰兒最初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裏,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家長應理智地逐漸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自由支配。
有一位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有時玩,有時去讀自己喜愛的一本書,有時畫畫,當然,有時也忙來忙去什麼也沒幹成,但是孩子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有計劃地做事。
3.給孩子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
據國內某項權威調查顯示,中國的城市小學生用於做家務的時間每天隻有02小時。是孩子不願意做嗎?不是的,而是父母不讓或不要求他們做。在家庭生活中,讓孩子做些家務活,對於那些力所能及的、與他們相關的事,更要讓他們自己去做。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勞動,如打掃房間、洗衣服、擇菜等,還可以讓他們做一些釘釘子、擰螺絲之類的簡單工作。
有一位家長為了讓孩子自己洗碗,特意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踩著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洗碗了。洗碗之類的家務活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