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耐心地講解。
當孩子任性撒潑過了後,停止了哭鬧,此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講好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的道理。讓孩子感到家長喜歡自己,而不喜歡任性撒潑。這樣,就可以防止孩子產生“爸爸媽媽不愛我”的情感錯覺。對於任性的孩子,家長隻要充滿耐心地、認真地、持之以恒地按照上述辦法去做,同時,不斷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反複體驗到自己的要求不是都能滿足的,就會使孩子漸漸學會克製自己,並收斂自己的任性行為。
另外,必須提醒家長注意的是,有時孩子發脾氣、不聽話,並不一定就是任性。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比如,孩子合理的要求受到家長的強行壓製;過多的“不許”、“不準”把孩子管得太嚴太死;隻有大人說了算數,一點也不尊重孩子;總怕孩子碰上困難,孩子想幹點什麼,家長偏說“你還小,做不好”等等。以上情況都可能引發孩子對無理壓製的反抗,惹得孩子發脾氣。家長誤認為這是孩子任性、不聽話,實際上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當然應該聽家長的話,但是家長也應該了解、尊重孩子,不能隻把孩子當作任自己擺弄的木偶。
現在的孩子都習慣於聽好話、被賞識,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不能說“不好”、“不行”,如果不立即答應他的要求他就很不高興,甚至會哭鬧不止,這常使家長束手無策。在孩子3~4歲時,家長便應該對孩子逐漸進行“行為規範教育”了。雖然孩子這時還處於朦朦朧朧的階段,但是大腦的發育已能使其憑自己的判斷懂得言語中的“不行”是指“不能做這種事”的意思。5歲以後,孩子逐漸開始有了自控能力,而且已經懂得簡單事物的道理,家長應該利用這種能力進行家教,學會對任性的孩子說“不”。
任性極具滲透力,會蔓延到孩子的各種行為中去,如吃飯、睡覺、看電視、玩耍等,一旦願望不能實現,孩子就會拿出“任性”的殺手鐧。“任性”的實質是“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家長認為在小事上對孩子妥協沒什麼。其實,任何習慣都是從小事中養成的,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和要求要有一定的原則,要用“要”與“不要”、“好”與“不好”、“可以”與“不行”加以肯定或否定,不能含糊,更不能隨意變動。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及時矯正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使孩子明白事理,不能事事“由己由性”。拒絕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實際上是愛孩子的具體表現。適當地懲戒,對孩子適時地說“不”,是防止孩子任性的必要的“挫折”教育,對於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增長社會競爭力是非常必要的。
計劃克服孩子急躁的弱點急躁性格又稱“急性子”。有此種性格的孩子,對某件事情,一陣興頭上來,馬上動手去幹,既無認真準備,又無周密計劃。有時某項活動才開了個頭,就急於見成效,特別是當學習遇到困難時,更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來個“快刀斬亂麻”,一下子把問題解決。急躁性格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會使人心神不寧,經常在焦躁中生活;它會打亂人正常的生活、學習、活動的秩序,並常常會造成“忙中生亂、殃及他人”、“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和“欲速不達”等不良後果;急躁的人容易發怒,因而既影響了人際關係,又影響了自己的心情,無法使人曆練出立於不敗的競爭力。
那麼急躁的個性是怎樣形成的呢?
1.家長的溺愛使孩子缺乏獨立性,養成了依賴心理,而依賴心理是急躁個性生長的土壤。有的家長,事無巨細,都要代替孩子去做,事事姑息、遷就,孩子沒有任何的努力便輕易地達到了目的,使孩子養成依賴家長的不良習慣。孩子一旦離開家長,就不知所措,在急於追求成果的同時,又不願作任何的付出,這樣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方麵的表現常常不如人意,不稱己心,急躁個性則由此產生。
2.孩子缺乏認識和對待困難與挫折的能力。孩子興趣愛好容易更換。當他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時,常常賦予極大的熱情,可是,由於知識的欠缺或是其他原因,對事物又缺乏足夠的認識,結果往往因為不得要領而導致失敗,興趣也隨之減弱。孩子不久又會對另一事物產生興趣,同樣的原因,結果也是失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缺乏對付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加之得不到家長的及時幫助與正確引導,結果孩子遇事總不順利,天長日久,急躁個性便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