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當孩子獨立做完某件事時,不管結果怎麼樣,父母應盡量多給予鼓勵,切忌諷刺嘲笑。尤其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應多給他講解放軍、科學家等如何不怕困難、與困難鬥爭,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勵孩子的勇敢精神,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溫室裏培養不出經得起風雨的花朵。”隻有從小讓孩子經受各種鍛煉,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才能使孩子具備勇敢精神和堅強毅力。
賀龍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896年生於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他的父親是個縫工,好打抱不平,拳術很好,一個人可以對付十幾個人。有一次,賀龍的父親看見地主的狗腿子鞭打幹活的窮人,便挺身上前說理,話語剛落,狗腿子就給他一鞭子,他一閃身,鞭子恰好打在小賀龍手上。這可把賀龍的父親惹火了,他把兒子抱出人群,放在一個高土台子上,隨即又衝進去,奪過鞭子,把狗腿子打得屁滾尿流。父親的勇敢形象,給賀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賀龍後來“兩把菜刀鬧革命”打下思想基礎。
賀龍是個勇敢的人,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成為勇敢的人。有一次,他的兒子踢球把腿摔斷了,石膏繃帶還沒有解除,爸爸就讓他拄著拐杖去上學。有人擔心會出危險,賀龍淡淡一笑說:“不要嬌慣孩子,打仗的時候,帶著傷不也照樣執行任務嗎?”爸爸的話鼓舞了兒子,他把拐杖夾在自行車上,勇敢地用一條腿蹬車上學去了。賀龍的女兒賀黎明10歲那年,報名參加了少年宮摩托車訓練班。媽媽心疼,擔心女孩騎摩托車太危險,因此,不想讓女兒參加。賀龍知道後立即說:“摩托車運動是勇敢的人的運動,讓黎明去鍛煉鍛煉,做個勇敢的人,這不比把她關在家裏好得多嗎?”聽了爸爸的話,小黎明毫不猶豫地參加了摩托車訓練,決心做個勇敢的人。
管教不讓孩子任性“不吃,不吃,就是不吃!”無論媽媽怎麼勸說5歲的曹瑜去吃飯,他始終這麼執拗地堅持著。今天本來是個快樂的日子,堂姐曹穎在地區兒童繪畫比賽中獲了獎,又逢她7歲生日,爸爸媽媽準備帶曹瑜去祝賀,還要送給曹穎一盒裝飾得很精美的畫筆。這使曹瑜十分嫉妒,執意讓媽媽立即為他也買一盒相同的畫筆,否則就不吃飯。曹瑜的任性讓媽媽十分為難。
由於當時沒有滿足曹瑜的要求,晚上回到家裏,他依然堅持以“絕食”進行抗爭。曹瑜常以“絕食”為武器,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曹瑜的另一常用“武器”就是“罷睡”。在幼兒園裏因不聽話受到老師的批評,他就耿耿於懷,拒絕午睡;在家裏遇到不合他心意的事情或受到爸爸媽媽的責備,他就氣呼呼地不肯去睡覺,有時一呆就是大半夜。
就像曹瑜一樣,3~6歲的孩子特別容易出現任性和無理取鬧的現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乏理智和自我控製能力,同時又不懂社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是非和利害觀念還不清晰。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約束力,無論什麼事都要隨著自己的心願,如不能如願就抵製或反抗家長的要求,由著性子來:有的執意堅持自己的所作所為,胡攪蠻纏,像人們常說的“強孩子”;有的以各種破壞性的行為方式進行反抗。
從表麵上看,任性就是孩子以興奮的激動狀態無緣無故地變換著自己的願望表現。其實任性是有其內在規律的。較小的孩子和稍大一些的孩子的任性各不相同。兩三歲的孩子在生活上產生的任性,常常與自然需求的不滿(饑餓、疲倦、想睡、身體不舒服等)有關。有時患病的孩子康複後,不願意放棄“特殊照顧”,也會任性。孩子還可能由於過度緊張而任性,夜間休息不好,白天也會撒嬌任性。
孩子幾乎生下來就會察言觀色,家長最初的無條件妥協是造成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受委屈,所以對孩子要求不嚴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寬嚴無常,一時鬆、一時緊,使孩子無章可循。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有些家長喜歡反複說教,這種叨嘮的說教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惰性”。管教一旦失去作用,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或消失。例如,每當孩子的無理要求未獲得滿足時,他們就發脾氣、不理睬他人、摔東西、故意弄出聲響,以至哭鬧、不吃飯等等。其中,自己傷害自己,是很多任性的孩子用來脅迫成人滿足自己要求的常用“武器”。
造成孩子的任性主要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表現在以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