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嬌生慣養、百依百順。
孩子的任性多數是由於家長過分的寵愛造成的。由於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總是把孩子視為至寶,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時刻不離孩子左右,一切包辦代替。這就導致許多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行為以是否滿足“我”的要求而進行。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任性往往百般遷就,結果使之發展到了家長無法控製的程度。
例如,有個6歲的任性女孩,在家深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寵愛。一個冬日的夜晚,爺爺、奶奶做好了晚飯,叫孫女吃飯,她這時卻突然想起了要吃冰淇淋。但女孩家在新建的居民區,附近的商店設施還未健全,晚上根本買不到冰淇淋。爺爺、奶奶對孩子說先吃飯,吃完了飯再帶她坐車出去買。可是孩子執意要吃冰淇淋,見爺爺、奶奶沒有立刻去買的意思,竟返身把自己鎖在陽台上,還威脅說如不立刻去買,就從陽台上跳下去。無奈之下,老人隻得放下滿桌的飯菜,帶她外出買冰淇淋。
孩子不懂事,他並不知道自己提出的某些要求有多麼不合理,當遭到拒絕時,自然不高興,並會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快和不滿。遇到這種情況,關鍵在於家長的態度與處理方法。有位家長說:“我就怕孩子哭,一聽他哭,心如紮針,隻好放棄原則,結果處處得順著孩子的心意。”這樣孩子絕對不會明白自己錯了,相反,他取得了“一哭就靈”的經驗,下次仍然會如法炮製。
2.缺乏應有的教育。
幼兒時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識迅速形成的時期。幼兒在2歲左右就能夠把自己與外界分開,“給我”、“我要”之類的話常常脫口而出。孩子能說會道,行動也自由了,要求獨立的意識發展了,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增強了,什麼都想拿過來看看、摸摸、動動,這是孩子身心發展水平提高了的好現象。但是,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卻常常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家長不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總覺得孩子不像小時候那樣順從。尤其是2歲的孩子,幼小無知,經常會惹禍。例如,有個孩子在電視裏看見了大輪船,電視畫麵過去了,他硬要電視再現輪船的鏡頭,家長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哭大鬧,這是他不懂事,並不是故意胡鬧。同時,兒童的生活經驗有限,什麼是“對與錯”、“可以與不可以”、“應該與不應該”,他們尚無辨別能力。他們行為的衝動性極大,更不會克製自己不去提“不可能辦到”的要求,不去做“不應該”做的事。這一切,都必須由家長結合孩子親身的生活實踐和直接印象,一點一滴地講解、教育。通過長期耐心培養與訓練,才能使兒童掌握一些有關社會行為的準則,並養成遵守和服從家長要求的好習慣。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發展的這種新的需要,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理應下大功夫去培養教育,以為樹大自然直,當出現了問題又去責備孩子,奇怪孩子“不知從哪兒學來的壞毛病”,而不從自身去找原因。
3.家長平時管教孩子缺乏一致性和一貫性。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當爸爸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嚴加拒絕時,媽媽卻因看到孩子哭鬧而產生愛憐之情,采取遷就態度,默許或允諾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在心情好時任意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心情不好時卻禁止孩子做這做那;父母不能堅持自己提出的管教要求,常常“朝令夕改”,例如帶孩子出去玩前說:“你好好吃飯,吃完了飯帶你出去。”但是孩子不好好吃飯,過了不久,父母首先失去了耐心,不等孩子把飯吃完,就帶孩子出去了。家長的這些行為,在客觀上助長了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為的發展。因此,對孩子任性的矯治,應注意以下問題:
(1)嚴肅對待。有些家長對年幼孩子的任性缺乏應有的重視,覺得孩子任性也沒多大關係,有的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聰明的表現,在外可以不吃虧。這種觀念是很危險的。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為如不注意及時矯治,惟我獨尊、為所欲為、不接受批評等缺點就會進一步發展,使孩子很難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有的從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完全把家長的教育、勸導當作耳旁風,甚至根本不把家長放在眼裏,以至於有些家長看到孩子長大後任性驕橫的行為後,說出“恨不得一刀殺死他”的絕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