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性格培養篇(4)(3 / 3)

(2)切忌嬌慣。家長的嬌養寵慣是孩子任性心理、行為發展的溫床。有些家長常常以為,對孩子百依百順,是自己愛孩子的體現,也能夠贏得孩子對自己的愛。其實,嬌慣縱容是毒害孩子心靈的“蜜酒”,它絕對換不來孩子對父母的深厚感情,隻會使孩子對長輩不尊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防止和糾正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為,家長對待孩子的各種要求應做到:一要把握原則,嚴格區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二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當的要求,也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給予適度地滿足,切忌惟命是從、百依百順。

3.管教一致。

孩子任性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長弱點的基礎上的。通常,孩子在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對家長進行試探,在了解家長的弱點。多數孩子在4歲左右就能“感悟”家庭中微妙的人際關係。例如,知道家裏是爸爸說了算還是媽媽說了算,應向誰提出買玩具的要求,犯了錯誤應向誰求饒等等。因此,對孩子任性的管教要做到全家一致。如果孩子的不正當要求在哪一位家長麵前都會遭到斷然拒絕,而且不管他如何哭鬧,家中的人都不予理睬,他慢慢就會明白“哭沒有用”,漸漸也就不再“使性子”了。相反,如果在爸爸媽媽麵前哭不起作用,可爺爺奶奶聽了心疼,孩子就會專門用哭來對付爺爺奶奶。因此,一旦孩子察覺家長的管教態度和行為存在不一致時,或摸清哪個家長有弱點時,就會趁隙有恃無恐起來,於是管教就會失靈。

4.啟發誘導。

當孩子任性時,不能簡單地用命令、遏製和懲罰作為手段,因為這種“硬”碰“硬”的做法常常隻能取得暫時的、表麵的效果,並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除了耐心冷靜之外,還可用啟發誘導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興奮中心,進而將他的任性行為引導到有節製、受製約的軌道上來。

5.冷靜處理。

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當孩子出現任性哭鬧時,家長不可立即作出反應,應采取不理睬或冷淡的態度。孩子任性行為的形成,往往與家長給予的偶然強化因素有關,如當孩子一哭鬧時,大人馬上就給予注意、關照和哄勸。如果是與這些因素有關,那麼家長就要避免以上做法。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任性行為發生時,不要去注意他,不要做出任何有強化作用的反應,而是轉過身去不理他,或走出房間離開孩子,任其一個人在那發作,直至他發現自己的任性表現起不了作用時,也就覺得無趣或厭倦了。在這個過程的開始階段,孩子的任性行為可能會越來越厲害,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千萬不要隨意改變態度。

6.增強孩子的理智。

理智能力弱、行為受感情支配,也是孩子任性心理、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盡管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理智對心理和行為的約束力也會增強,但是孩子的這種自我製約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形成的,並需要通過教育培養來增強。因此,家長要針對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為,曉之以理,給予可接受的是非觀、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的教育,並重在幫助其增長自尊心、進取心。要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先人後己、不占便宜、愛集體、守紀律、接受意見、有錯就改等好品德、好行為,把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逐步引向理智的範疇。總之,培養和增強孩子的理智,才能使孩子自覺地克服任性心理和行為。

7.家長要有點“狠勁”。

家長不能成為孩子淚水的俘虜,向孩子檢討求和:“是媽媽不好啊,爸爸不對啊,乖乖不哭了……”其實,留意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孩子此時的哭鬧具有鮮明的表演性質。如果家長能夠狠下心來,任其表演,過不了多久,當孩子透過淚水發現沒有人搭理他,他就會很快停止表演。但是,如果此時家長馬上出現在他的麵前,或是他聽到附近有人活動、說話時,孩子往往又會很快地進入角色,重新哭鬧起來。當孩子大哭大鬧、摔東西或躺在地上打滾時,家長暫時不要理睬他,也不要流露出遷就或憐憫之情,更不要站在旁邊說賭氣的話。此時,家長可以不動聲色地收拾一下孩子撒潑時可能碰壞的東西,然後,關上門離開,讓其獨自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