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性格培養篇(7)(3 / 3)

他的手下們也被深深地打動了,他們一個一個地效仿他們的首領在男孩的麵前重新發誓,並且說:“孩子,我們應該感謝你,是你讓我們重新做人,走上正路,你是我們的領袖。”

可見,誠實的品德是感人的,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僅影響別人,改變別人,還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回報。

三、誠信是立身之本

春秋戰國時,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正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他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隻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匆匆趕到,當他們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褒姒一笑的花招後都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犬戎大舉攻周,幽王趕緊下令點起烽火,但殺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當了。結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烽火戲諸侯。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誠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無信則不立。孩子從小就應講誠信,這樣長大後才能成為國之棟梁。

四、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行者行不果

舊時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字。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道德。

《鬱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商人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商人被救上岸後,卻翻臉不認賬,隻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商人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到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後來這個商人又一次在原地翻了船。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沒人願意再去救他,結果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是必然的。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有坐以待斃。

謊言如果預示著滅亡的話,誠信將預示著永生!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朝廷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沒有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於難。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失信於人,表麵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也毀了自己的聲譽。所以,失信於人,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父母應該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在幼兒園受到老師的批評能如實地告訴媽媽,這是孩子講誠信的表現。對孩子的講實話、守承諾,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盡管年齡小,但他也能體會到大人對他的尊重和信任。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因為他的誠實而高興,這會激勵他誠實做人。

信的含義是誠實不欺,主要是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當講信用,遵守諾言。那麼,在中華的傳統文化中,做人的“誠”包括哪些內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