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鼓起勇氣攀上勝利的高峰西諺有雲:如果你從不接受挑戰,就感受不到勝利的刺激。學會在挫折和磨難中挑戰自我,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對於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學會如何培養孩子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各種成長中的挫折和困難,是引導孩子在將來從競爭中勝出的前提和準備。如果家長不能夠引導和幫助孩子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可能給孩子留下影響一生的心理陰影。
家長要教導孩子勇於挑戰的第一步,是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孩子的言行對他將來的事業有極大的影響。如果孩子不敢麵對挑戰,多數原因與他的性格有關。因此,家長要從改變孩子的性格開始改變孩子對挑戰的恐懼心理。要幫助看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根據得出的結果選擇有效的針對方式,幫助他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並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增強孩子麵對困難的信心,從而引導孩子麵對挑戰。
張海迪不畏艱難勇於挑戰的故事,就很值得孩子學習。
張海迪1955年秋天出生於山東濟南。5歲時,她患上了脊髓病,胸以下部位全部癱瘓。然而,年幼的張海迪並沒有因此在困難麵前低頭。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到山東聊城農村,給當地的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麵前,張海迪對人生充滿了信心,沒有沮喪、沒有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從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後半年中,就重印3次,並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來沒頒發給過散文作品。
張海迪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服務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的名字傳遍大江兩岸,她也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另一個是“當代的保爾·柯察金”。
張海迪能夠在巨大的困難麵前勇於挑戰,原因就在於她認識到了隻有挑戰才能獲得勝利。同樣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在麵對困難的時候,缺乏的往往就是這樣的勇氣和決心。
因此,家長要對孩子積極地進行教導,讓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成長的必經階段,如果畏縮不前,就隻能麵對失敗的局麵。要讓孩子意識到挑戰困難的意義,並幫助他們分析情況,積極采取應對的措施,同時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支持,這會讓孩子充滿挑戰的信心。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隻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情況,忽略了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習慣的培養。他們對孩子的困難,往往不聞不問,或是自己全權“代理”,這樣孩子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容易導致孩子對家長缺乏信任或是過於依賴家長。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會造成孩子不願意獨立思考、缺乏勇氣。因此家長要教導孩子:隻有勇敢麵對挑戰,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一、教導孩子直麵挫折,麵對挑戰
美國總統羅斯福中年時身患小兒麻痹症,此時他剛當選為參議員,這樣的打擊差點讓他心灰意冷。
剛開始,他的腿一點知覺都沒有,必須坐在輪椅上,但他不想老是依賴別人的力量,於是就一個人晚上偷偷地練習。
有一天,他告訴家人說,他要給大家表演上樓梯。隻見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撐起自己的身體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腿拖上去,就這樣一階一階艱難、緩慢地爬上了樓梯。
家人勸阻他,但羅斯福語氣堅定地說:“我必須麵對自己的恥辱。”
羅斯福之所以能夠在後來成為美國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與他在逆境中敢於挑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因為貧寒的家境讓孩子自小便知道了節儉和計劃的重要性,這種磨難對於個體生命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他們必須通過挑戰使生命具有更強的韌性,並為了改變現狀而努力奮鬥。
因此,很多有識之士常常故意讓子女去體驗人生,去接受磨難,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實現自我挑戰,追尋生命的價值。
著名企業家王永慶,對於兒女的管教方式就很值得家長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