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智力訓練篇(8)(2 / 3)

二、音樂共鳴——走向事業輝煌的殿堂

音樂對孩子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最容易引起兒童的感情共鳴,孩子最早接受教育通常是從感受音樂開始的。因此,家長要把握這一點,讓孩子多聽多感受,從音樂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

感知覺的發展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時,要及早重視孩子的感官訓練。具體到方法上,可讓孩子模擬其熟悉的音樂節奏,並鼓勵孩子用動作把對節奏的感受和反映表達出來。家長可以借助於歌曲本身對兒童的強烈感染力,選擇一些歌曲,讓孩子在聽唱之中豐富自己的詞彙表達和記憶能力。可以讓孩子用聽覺辨別各種不同樂器的音色,同時了解不同音色樂器的不同作用。

家長可通過讓孩子欣賞多種性質的音樂來發展思維,在整個過程中調動孩子各種感官的積極活動,並通過對音樂的分析、聯想,形成思維判斷。

德國著名作曲家門德爾鬆,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一個富裕而素有教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父親是銀行家,母親在當時以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才能聞名。門德爾鬆童年時代住在柏林,由於父親很忙,對小門德爾鬆的教育幾乎是由母親一手包辦。他的母親很注重對他的音樂教育,門德爾鬆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9歲時便以鋼琴家的身份在音樂會上演奏鋼琴,11歲開始嚐試創作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這一切與他母親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在這樣的環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創作都成熟得很快。他創作《仲夏夜之夢》時隻有17歲。他在少年時代便致力於充實自己多方麵的知識,終於成為了當代最有文化修養的藝術家。

其實不隻是門德爾鬆,很多中外名人都在年少時接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

大教育家孔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他母親送去學音樂。孔子對音樂非常癡迷,他跟著太師學音樂,每天沉酣於鼓瑟齊鳴的“仙樂”中,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了極大愉悅。因此,在孔子的教學內容中就有一項是音樂,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愛因斯坦同樣是一個狂熱的音樂迷,他不但在科學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就,還對音樂有很深的研究。作為一名大科學家,音樂伴隨了他的一生。愛因斯坦曾經說:“如果沒有青少年時代的音樂教育,我就不可能有現在這些科學上的成就。”

在追求孩子個人素質全麵發展的今天,培養孩子的表現力和創造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提高孩子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就需要在他們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樂感、想象和創造才能,讓他們在演唱和演奏中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從而激發內心對音樂的感悟,以音樂的感染力讓他們終身受益。同時,由於每個孩子的生活體驗不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也不同,這就要求父母在不影響、不約束其創作發揮的同時,從正麵引導孩子向著積極、樂觀的方麵發展。

孩子生來就有不同程度的音樂才能,而後天的培養則是釋放孩子音樂能力的催化劑。在音樂之家長大的孩子顯然比那些沒有同樣環境的孩子更容易在音樂技能上獲得成功。父母喜歡音樂的程度和孩子在音樂方麵的成績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父母越喜歡音樂,孩子在音樂方麵的成績就越好。因此,常在家中放一些悠揚的樂曲,是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的。

三、提升孩子的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是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音樂智能不像語言或邏輯數理智能那樣對於人類發展不可或缺。但一個全麵發展的人,需要以音樂為手段,培養心靈的美感。提升孩子的音樂智能,能夠增強其對音樂的興趣和欣賞能力,陶冶情操,激發創造性,使其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一些從小學習樂器的人,他們的頭腦反應速度較快,悟性較高。這是因為,他們很早就開始鍛煉手眼的協調能力和反應速度,同時識譜還可以鍛煉記憶力。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音樂智能在人類個體天賦中是最早出現的。童年期是一個人音樂智能發展的決定性時期,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智能的發展,而且有助於他們審美能力的發展。

提升孩子音樂智能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要在家庭中為孩子營造一個較為寬鬆和自由的音樂氛圍。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指出,許多天才的鋼琴家,很多並非來自音樂世家。但是,他們大都有關愛和支持他們的父母,有一個輕鬆、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