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少年時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等,從而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就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老鼠不斷地跑動,從而帶動輪子不停地轉動;有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到後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牛頓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裏牆角、窗台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牛頓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與他從小就喜好自己動手製作模型的經曆是分不開的。他在幼時磨練出的高人一籌的動手能力,也成為了他最終成就事業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教他們學會怎樣讓智慧之花在手上開放,是家長們麵臨的重要課題。家長要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放在關鍵的位置上。總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僅能使孩子獲得一雙巧手,更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成熟,因而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使其成為真正心靈手巧的人。
音樂讓孩子多方向發展的平台音樂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與藝術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所有人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譯便可以直接交流思想感情並產生共鳴的“世界語”。伍德曾說:“音樂能使人溝通思想、聯係感情、改進德行,它能把人們帶到更高更美的境界!”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孩子對待學習本身的態度、熱情和興趣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眼下許多的家長都不惜代價,購置高檔樂器,聘請專家級教師對孩子進行音樂基礎的訓練,但收效甚微。除了極少數的孩子能在家長的重壓下取一定的成果外,大多數的孩子在如此優越的環境條件下,反而會失去了對音樂的神往,有的甚至還患上了音樂恐懼症。家長在扼腕痛惜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清,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喜好和潛能或天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於在音樂領域發展並獲得成功。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音樂學習,將此視為對孩子綜合素質的一種補充完善。孩子的興趣要保護、孩子的潛能要挖掘、孩子的天賦要展示、孩子的靈氣要發揚,隻有這樣,家長對孩子音樂學習的投入才是有效並且高效的。
一、培養興趣,激發孩子的音樂感
家長首先要確認孩子對音樂的學習是否有潛能,然後,要注意方法的使用,讓孩子明白你的定位標準,並為之努力。一旦孩子達到了你的預期目標,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才能夠激發孩子繼續學習的興趣,達到家長的培養目的。如果家長隻是一味地不聞不問,甚至打罵,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其對音樂的厭惡。
影響孩子音樂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從本質上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興趣的培養。隻有讓孩子對音樂產生了興趣,才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孩子的音樂才能。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音樂大師。他1840年5月7日出生於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平時很喜歡音樂;母親愛好音樂,擅長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的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父母對音樂的喜愛無意中培養了柴可夫斯基敏銳的節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的父親使我在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每當小柴可夫斯基哭鬧的時候,母親就一麵哼著鄉土味十足的俄羅斯民歌,一麵輕輕地拍打著他。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樂的過程中培養了孩子敏銳的節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樂記憶,並促使他走上了音樂道路。柴科夫斯基10歲時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但他仍利用課餘時間繼續學習鋼琴,並時常去看歌劇。1859年他畢業後在司法部任職。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抓緊學習音樂,參加社交性鋼琴演奏和音樂創作活動,並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響音樂體係,使他成為在交響音樂方麵登峰造極的人物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例子可以看做是家庭良好音樂教育的典型。凡是有創造性的人必然是感覺靈敏的人,藝術教育正是培養感性知覺的最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