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智力訓練篇(7)(1 / 3)

這樣的經曆豐富了安徒生的想象力,為他日後成為廣受喜愛的童話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安徒生在他以後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童話故事,與他小時候父親對他的有意培養是分不開的。

高度發達的創造性,需要推理、思考及研究等方麵的配合,但出發點仍在於少兒自己主觀的感受。兒童那種在大人看起來完全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想象,正是創造力發展的起點。因此,家長應當努力保護孩子的創造力,避免因過分苛求導致孩子創造能力的缺失。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教育學家。有一次,他的朋友來找他,告訴他一件很痛惜的事:孩子在玩耍時,把他的金表拆壞了。

“你怎麼處理這件事呢?”陶行知聽完朋友的話,扶了扶自己的眼鏡問道。

朋友不無得意地回答說:“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頓,他討饒了!”

陶行知聽完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聲感歎:“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陶行知建議朋友說:“還有補救的辦法,請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塊送到鍾表鋪裏去,讓孩子在旁邊看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滿足了。”

由此可知,從不同的教育視角出發,可以得到不同的教育結果。陶行知朋友看到的,是孩子的調皮和任性,而陶行知則從這件事背後,發覺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科學家伽利略同樣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

有一次,他坐在教堂裏,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幹什麼呢?原來,他用右手按住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燈的擺動雖然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於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通過實驗,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鍾擺就是根據這個規律製造出來的。

想象力是孩子思維的翅膀,凡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發達的孩子,大多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好奇心,有學習研究的熱情。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

想象力是一個人能量的體現。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擁有一份異於常人的發散思維能力,敢於想象和創造,是讓孩子在競爭中出類拔萃的最大優勢。因此,父母要把對孩子想象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

動手讓孩子的智慧之花在指尖開放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加強腦功能鍛煉,發展智力的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孩子的肌肉發展尚不完善,特別需要從周圍生活尋找學習內容,在動手操作中使腦和手都得到鍛煉。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幹的神經細胞卻隻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部靈巧的重要性,而靈敏的動作反過來又會促進大腦的發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一、讓孩子的智慧之花在手指上開放

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對他們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應以“學會生活”作為切入口。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意識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生活化的動手操作能使孩子充分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上學後,孩子有一定的學習任務,要適應集體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首先要讓他在練習常規活動中提高動手能力;然後讓他在參與各種主題活動中鍛煉動手能力。

許多美國父母看見孩子在牆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拚,他們會很高興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損壞了,然後還會耐心地指導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在美國,孩子七八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坐在特製的桌子前自己抓飯吃,父母並不擔心孩子因此弄髒衣服。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作報告時說:“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有動手做各種用具、家具的習慣。18世紀前,許多發明創造都是中國人搞的,因此不會動手絕不是中國人的傳統。現在的學生不重視動手,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國青少年與外國青少年相比,動手能力遠遠不及他們。其主要原因是,學校和家庭忽視了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太少。有統計數據表明,學生每天參與家務勞動的時間,美國是121小時,泰國是11小時,韓國是07小時,法國是06小時,英國是05小時,日本是04小時,而中國孩子僅為0.2小時。上海市家庭美德調查與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發現:隻有312%的家長“每天要求子女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天津的一次對低年級小學生生活能力的調查顯示:一年級小學生,不會洗臉的有49%,不會穿衣服的占37%,而不會整理書包的占90%以上,這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得到鍛煉,就更談不上家務勞動了。另一個調查顯示,1/3的城市小學生極少參加家務勞動。這是孩子動手能力教育嚴重不足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