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智力訓練篇(7)(2 / 3)

德國人的動手能力很強,這與德國人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很大關係。在德國,孩子的“勞動”明明白白地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德國學校規定:學生必須每周有兩小時以上的義務勞動才能算品行合格。

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發現,我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方麵,存在著極大的誤區。如果不及時改變,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對於能夠成就大事的人來說,極高的動手能力是他們能夠在眾人中脫穎而出的秘訣之一。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對很多事情都非常感興趣,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把它們恢複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卻並沒有因此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的“教練”。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成了物理界的一位大師級人物。

出生在一個貧窮家庭的法拉第,也是擅於動手的典型。

有一次,法拉第裝訂一本書名叫《關於化學的對話》的書。他看入了迷,便用僅有的錢買了藥品,按照書裏的說明做起實驗來,並從此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法拉第去聽著名科學家戴維的科普報告,又經戴維推薦,成了英國皇家學會實驗室的助理,從此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當時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電流既然可以產生磁場,那麼磁也應該能夠生電。但是,戴維和法拉第研究了10年,都沒有找到用磁生電的辦法。雖然如此,法拉第仍然不灰心,他有信心在磁生電上取得突破。1831年8月,法拉第做了一個新的裝置。他在一個直徑為6英寸的鐵環的半邊,用銅絲繞成線圈,接上電流計;在鐵環的另一半也繞了一組線圈,然後接到電源上。

“合閘!”法拉第親眼看到電流表的指針擺動了。可是,當他再定眼一看時,那電流表的指針又指向了零,這是為什麼呢?法拉第決定斷開電源再重新做一下實驗,誰知,在斷開電源時,指針又擺動了,但是這一次的方向與上次相反。法拉第總想讓第二個線圈產生持續的電流,可是實驗的結果總是隻有合閘和斷電的一瞬才能“感生”出電流來。法拉第想使電流感生出來的應該是一個運動著的磁場。於是,他把一塊條形磁鐵插進空心線圈,電流計上的指針擺動了,磁終於產生了電。憑借著這樣偉大的發現,法拉第一舉成名,成為了著名的物理學家。

二、指導孩子在動手中成長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出人頭地。因此,許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參加各種特長班。家長認為孩子從小掌握一些藝術類的知識與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從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程看,除了必要的藝術類的知識和技能外,父母不要忽略一個既簡便易行又可以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環節。這就是,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發展的基礎,也是開發孩子智力、培養優良品德的手段。家長要注重讓孩子在做事中成長,指導孩子在做事中開智明理,培養其做人成才。做事,就是讓孩子動手解決他生活中自己能解決的事情。這包括孩子生活中自身需要的事情和孩子親自動手可以解決的事情。強調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這是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

任何孩子都有內在的需要,家長首先要區分孩子的需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應盡力滿足孩子的積極需要,克製消極需要。其次,當孩子在正確需要驅動下表現出“我要做”的想法時,家長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讚賞,必要時還應創造一定條件讓孩子親自動手做事,滿足其自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