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自行車腳蹬子壞了,回到家他自己拿工具準備修理。母親說:“你會修嗎?修不好倒麻煩了,送自行車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錢。”母親的話是對孩子能力的懷疑,會打擊孩子的動手積極性。很多孩子的積極性就在家長這樣的隨意問話中被抑製了。將來一旦孩子不會做這件事情,家長又會說:“這點小事都不會做,真笨。”孩子的感覺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後就什麼都不想做了。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做。家長關心孩子學習是不錯的,但是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隻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裏,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他應當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是讓孩子幹些輕活,例如,剝圓白菜、剝洋蔥皮、摘豌豆莢等。這種細微的手指運動可以刺激大腦。手的神經與大腦中樞神經直接相連,孩子手的活動越靈活,頭腦的活動也就越靈活,可以說對手的刺激就是對頭腦的刺激,動手是日常生活中的“頭腦體操”。
無論孩子動手做什麼事情,第一次體驗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失敗。這時有的家長就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笨!”而聰明的家長會鼓勵孩子:“找找原因,再仔細地總結一下。”當孩子想做卻又不知從何處下手時,家長就有必要給予具體的指導。
不僅要讓孩子動手做事,還要讓孩子在做事中動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作為家長,首先要認識到孩子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是孩子手腦結合、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如果您真的愛孩子,就創造條件滿足孩子做他想做的事,給孩子一個動手做事的機會,而不要用“過度愛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被木工譽為行業祖師爺的魯班,小時候雙手就很靈巧,會製作各種各樣漂亮的風箏。他還喜歡玩泥巴,用泥巴做各種各樣的東西。母親對於小魯班的動手能力相當讚賞,並且一直給予鼓勵。在母親的支持和教導下,魯班後來成為了建築專家。木工師傅們用的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鬥等,相傳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自己親自動手反複試驗研究出來的。
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是孩子手腦結合、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給孩子一個動手的機會,是教育中的一個基本要求。
三、脫離“溫室”,讓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未來
媒體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大一新生,第一天去學校報到時甚至連最為簡單整理床鋪都不會,於是,隻好在床鋪上鋪報紙睡覺。更為荒唐的是,她竟然拿著個熟雞蛋不知道怎樣剝殼,因為在家的時候都是父母幫她剝好了才給她吃!
最終這名學生被學校勸退,理由很簡單:一個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學生,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大學生。這名學生的前途也就此終結。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在“溫室中長大的花朵”,這些孩子的典型特征是心理脆弱,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動手能力更弱。上麵的那個大學生的故事,也給廣大的家長敲響了警鍾。
因此,要想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家長就需要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家庭中,讓孩子在經濟獨立之前先能生活自理。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從洗衣、疊被、掃地等小事做起。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會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感會進一步推動他喜愛勞動,並形成習慣。
家長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獎勵金錢的方式來引誘孩子做家務,這會讓孩子對做家務更為反感,也不要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參加勞動。
家長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要持之以恒,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應鼓勵孩子不要放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培養不出人才的。
家長必須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創造機會讓他們參加各種動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