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說是一名相當於高中文憑的技校生,而闞進先,對於數理化和外語,根本上可說是“一竅不通”。但是,對於語文,甚至古漢語,闞進先隻要有一本《新華字典》在手上,不僅閱讀起來一點沒有障礙,甚至對於其中一些知識性和思辨性的問題,不敢說理解和認識的頭頭是道,也近乎像是無師自通似的,每遇閑暇時光,隨手拿本過來一翻,卻經常看得有滋有味。
既然一下子扯到了文化上,在這裏就先說一說闞進先在“文化”上的那點事吧。若細說起來,闞進先那一屆技校生,所用的文化課本,確實比那會兒兩年製高中的簡單多了。不過,他們的課本在內容上,因為技校教育,主要側重於知識麵上的介紹和一般性了解。所以,他們的“文、史、政治、地理、生理”課本,無論屬於必學還是選修,都非常簡約而精煉。在闞進先的技校同學中,即便多數都在廠企工作,卻也有不少人,以後接受了脫產或在職的電大、夜大或函授教育,而且有的還真成了單位的大領導
闞進先一出學校門,從來沒有想過接受什麼再教育,不管是為了提高能力還是學曆,他腦袋瓜裏就連類似的“一閃念”,都未曾有過一次。要說起來,凡敢自稱“文化人”,一般都有一些業餘愛好。而這類業餘愛好,說起來,無外乎“琴、棋、書、畫”吧……既然這裏麵沒有紙牌和麻將,即便這裏麵有的還說是國粹和國外特技,咱在這兒就別提它了吧。那麼,在常規性的“琴、棋、書、畫”四項中,說實話,人家闞進先起碼有過兩項,還不是一般水平的精通。而這兩項,就是“棋”和“書”。
先說“棋”。闞進先曾經和他兒子壯壯說過,他小的時候玩的象棋、軍棋、跳棋和鬥獸棋等,都是他大哥玩剩下的。而且這些玩意兒,基本全是闞大爺在年輕時出發學習中,買回來直接給他大兒的。闞進先和妹妹三胖,從來沒有記得爸爸給他倆買過什麼玩具。闞進先在技校時,起碼在他這一屆學生中,象棋比賽雖沒有進入前三名,但入圍了半決賽。以後,闞進先之所以不再玩象棋,是因為他和那年參賽的不是一個班的冠軍,曾經有過半年時間裏,同住一個宿舍。那個夥計簡直就是棋迷,上技校就是煙鬼,當時基本全是蹭飯吃,即便手裏有倆錢,也都買了棋譜了。那孩子家是郊區的,應該是農業戶口,家裏窮得叮當響。還聽其他同學說,這人基本不上課,但人家文化課成績,卻都在班裏前十名,而且所有機械加工活,幹得都特棒。可能為了掙大錢吧,據說畢業不久,這人便去了南方,之後再也沒了消息。闞進先在宿舍裏和他下過一盤棋,沒出五步就認輸了。從此以後,闞進先偶爾喜歡看別人下象棋,他自己再也沒有和誰,較真過這方麵的本事。
闞進先在大廠學徒時,舉國上下刮起了圍棋風。跟風“下圍棋”,是闞進先年過半百之前,生平之中有過最瘋狂的舉止。有段時間內,大廠基本處於停產狀態,上班不敢打撲克,因為人多太紮眼,一些比較從容的位置,都被老師傅們占據了,他們年輕點的,隻能在一邊,用螺絲釘或鋼帽,玩下五子棋而已。但闞進先跟著他的一個師傅,學會了下圍棋。大概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人家那師傅就不再叫他,去家裏下圍棋了。但是,闞進先之後,便到社會上轉悠著找同學或朋友,到處下圍棋。在這中間,他結識了下河沿街道上的一個老大爺,這老人家原本是海邊旅遊名城的,當初也沒機會打聽這老人本身究竟是幹啥的。但這老大爺教給闞進先幾手布局訣竅和絕殺技巧之後,便讓他回家讀上三年棋譜再找他。
闞進先在一邊下棋玩,一邊主要把吳清源的棋譜,磨練了大半年。有一天,在朋友家裏,遇到了一個浙江的七八歲小男孩。一盤棋,闞進先持黑子走到十四步,就隻能自己認輸了。放棄圍棋之後,又通過打康樂棋,還喜歡上了一段時間台球;沒不久,也自覺不是那種材料;再後來,所謂業餘愛好,闞進先隻剩下看看古書、找幫人打夠級或在網上自娛自樂地鬥*地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