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感悟
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進行換位思考,往往是因為我們遭遇到苦惱與挫折,慣常的思維使我們無法擺脫困擾,除了造成心理上的傷痕之外,還會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所以,我們要從生活自身的邏輯出發,學會變通進取,換一種立場看問題,從失敗和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產生創造性的變遷。
有一所空房子,有隻小鳥總是往窗戶的玻璃上撞,旁邊就是開著的窗,可以進入房子。時間久了,人們都說,它是隻笨鳥,有窗口不進,非要撞玻璃,好像要把玻璃撞碎才進去似的。小鳥每日還是那樣,每撞一次,跌落在窗台上,然後再一次撞玻璃……終於有一天,有個人禁不住好奇,拿了一個望遠鏡,要看看這小鳥和玻璃,驚覺“在小鳥撞的那塊玻璃上黏著好多的小蟲子”,原來小鳥是在進食。
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突破固有的思考習慣,學會變通,解決常規性思維下難以解決的事情;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了解別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將溝通進行到底;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揣摩到對方的心理,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欣賞到他人優點,並給予對方真誠的鼓勵,使團隊和諧高效。
您孩子會積極主動化解矛盾嗎
案例
新新和小琴是一對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她們兩個由於一點小事吵了起來,吵完之後就決定再也不理對方了。
小琴說:“我以後再也不理你了,我要和你絕交。”
“這正是我想對你說的。”新新接著說。
從此以後,兩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就真的都不理對方了。
有一天,小琴的媽媽問小琴:“最近新新怎麼不到家裏來玩了?以前你們不是總一起上下學的嗎?”
“我們兩個吵架了,我以後不想再理她了。”小琴說。小琴把那天她倆吵架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向媽媽說了一遍。媽媽想了一會,然後對小琴說:“你說我和爸爸好不好?”
“當然好啊!”小琴說。
“那如果我們吵架了,是不是我也不要理他了?”媽媽又說,眼睛看著小琴。
小琴低下了頭,嘀咕著說:“那我也沒辦法了,現在她也不理我了,我想我們不會和好了。”
媽媽說:“能不能和解,關鍵在你。”小琴不解地看著媽媽。
媽媽接著說:“你可以去找她啊,你對她說‘對不起,我們和好吧。’這樣你們就可以和解的。”
“那如果她不理我怎麼辦?”小琴看著媽媽說。
“隻要你先說對不起,她一定也會說對不起的。”媽媽鼓勵小琴道。
第二天,小琴按照媽媽說的,去找新新說了對不起,兩個人真的又和好了!
案例分析
當你的孩子和別人鬧了矛盾,回到家裏悶悶不樂,或者滿肚子委屈地向你申訴,你應該怎樣幫助孩子解開心中的疙瘩、端正孩子待人處世的態度、塑造孩子活潑樂觀的性格呢?
1.曉之以理,使孩子明白做人要團結的道理。
麵對孩子的苦悶、委屈,不要批評,也不要憐憫。批評會使孩子更加難過,更加困惑;憐憫會使孩子無法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會使矛盾加深。應該跟平常一樣和孩子談心,可以用一些孩子熟悉的事例,說明團結意義的重大。也可以引導孩子設想工作後和同事不團結、生活中和鄰居不和睦,一起相處時的尷尬以及由此造成的影響,再引導孩子回想和同學不團結後,給學習、生活帶來的煩惱,使孩子認識到鬧矛盾是不好的行為,產生一種改過的心理動力。
2.通過故事或文章讓孩子感悟待人處世的態度。
孩子懂得了團結的意義,就要引導孩子怎樣搞好團結、如何正確處理當前的矛盾,這是幫助孩子化解矛盾的前提。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推薦一些有關待人處世的書給孩子看,也可以和孩子談談《負荊請罪》的故事,讓孩子懂得凡事以團結為重,猶如藺相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真正領悟“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生哲理。更要知道做了錯事,要學習廉頗,有錯就改,不要因為害怕承認錯誤時的一時臉紅,而造成終身錯誤。認識到承認錯誤不是醜事,不承認錯誤才是真正的羞恥。這樣,孩子就會產生寬容別人的心理和有錯就改的勇氣。
3.引導孩子正確處理矛盾。
孩子對待人處世的態度有正確的認識以後,再鼓勵孩子正確地處理矛盾,如果自己有錯,就要勇於改正,如果對方有錯,就要學會寬容。為了取得好的和解效果,讓孩子想辦法學會容納對方的缺點,又讓對方能接受自己的道歉,可以先讓孩子多反省自己的不足,多想想對方的優點,把它寫下來,並寫一寫自己認識到矛盾對學習和生活產生的影響;然後讓孩子尋找機會向對方說聲“對不起”,並把自己所寫的認識給對方看看。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因為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誠心道歉,而對方則因為孩子心誠而容易接受道歉。這樣從兩個方麵著想,從一方入手,打開和解的突破口引導和解,就會取得良好的和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