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別讓細節和習慣毀了孩子的魅力人生(5)(1 / 3)

多參加集體活動。積木、拚板等遊戲,足球、籃球、跳皮筋、跳繩等活動,既有兩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更有團隊內部的協調一致,這些都非常有利於培養我們的團隊精神與競爭能力。

智慧感悟

現在大多數兒童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關懷備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使孩子有了依賴性;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裏,人為地造成孩子不合群;有的家長整天讓孩子看電視,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電視節目裏,不關心周圍事物,也不喜歡別人打擾,久而久之,便疏遠了小朋友。大量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麵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這些孩於比較熱情、活潑、大膽、勇敢。可是,現在很多孩子,特別是有些獨生子女,由於家長長期嬌生慣養,放縱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生活中隻有自己,很少想到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很難適應社會。怎樣培養孩子的團結合作精神呢?

1.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良好的家庭氣氛主要表現在全家人和睦相處上,大人關心小孩,子女關心長輩,彼此互相關心,共同生活。這樣的家庭對子女有一種凝聚力,孩子在這種氣氛中,人格才會健全發展。此外,家長要教育孩子對鄰居、客人要熱情、謙虛、禮貌。這樣,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良好品德。

家長要引導孩子與親人平等相處,切忌以孩子為中心,處處圍著孩子轉,讓孩子淩駕於父母之上。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隨意訓斥和打罵,要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性格。

2.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最好讓孩子從小生活在同齡孩子的群體中。托兒所、幼兒園是孩子們的世界,在與同齡人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孩子會相互教會怎麼生活,怎麼相處,怎麼玩耍。孩子在家裏,父母往往處處都依著他,可在群體之中,就得平等相處。這實際上克服了獨生子女本身的不足。可是,有許多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會在集體生活中“吃虧”,一味要求孩子自顧自,不要與其他小朋友來往。這樣做表麵上似乎是愛孩子,實際上,使孩子得不到群體生活的鍛煉,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結交朋友。

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過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在家裏,家長要教育他:“你這樣下去,沒有一個小朋友會和你一起玩了,老師也不會喜歡你的。”在幼兒園,老師應利用孩子的“從眾心理”,使他看到整個班級是團結的、守紀律的,一個人搗亂、逞能是不受歡迎的,使他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慢慢孩子就會同化於集體之中。

總之,要使你的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於求成,要有一個時間過程。一般來講,如果家長能注意以上幾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你將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善於與人合作、能適應社會的人。

測測你是怎麼樣的人

測試說明

忽然間,有個不熟的人對你百般討好,你會:

A.不拒絕,但心有戒備——對方必定有所圖

B.平常心與對方交往

C.自認有人緣,高興開心

D.馬上拒絕,不給對方機會

測評分析

選A:你是個很有戒心的人,尤其對陌生人,你的自我防衛係統就會自動開啟,靜待對方的攻勢。但即使知道對方有所圖,你也不會拆穿對方的把戲,這是非常穩重的做法。

選B:你不想給別人套上敵人或朋友的帽子,相信對方隻是想跟你交朋友。這樣的心態沒有壓力,可以坦誠地表現自我,所以你的心中不會有任何防衛意識來隔離對方。所以,你的這種心態應該是不會和任何人樹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