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挫折教育,男孩入、出清華的人生大課(1)(2 / 2)

有一次,媽媽接小豪放學回家。正好趕上下大雨,小豪看到有的同學有車接,就要求媽媽打車回去。媽媽拒絕了小豪的要求,小豪急得直哭。媽媽說:“學校離家很近,我們可以走著回去。不過,現在雨下得很大,咱們等一等再走吧。”小豪看自己的哭鬧,在媽媽麵前根本不管用,漸漸地不哭了……

挫折教育是一種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當男生處於一種艱苦的環境下,不僅要克服惡劣的環境,還要戰勝自己的軟弱。而父母逼著男生去吃苦,男生心裏會有抵觸情緒,會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不利於挫折教育的實施。其實,挫折教育不一定是讓男生經曆大的挫折與挑戰,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教育機會。父母隻要不對男生過分的溺愛,讓他獨自去麵對一些問題就行。男生吃點苦,受點折騰很正常。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給男生製定一些任務,比如,洗自己的襪子。剛開始的時候,男生可能會用各種借口來拒絕,這時父母不要心軟而包辦,而是要讓他知道自己能完成的任務就得自己完成。像這種“苦”,父母不難找到,男生也有必要去吃。

父母對兒子的愛是無窮無盡的,甚至可以傾其所有。但是父母是否想過,你送給男生最好的禮物應該是什麼呢?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讓他擁有抵抗挫折的耐受能力。男生有了這種能力,還有什麼挫折跨越不了呢?父母在愛兒子的時候,不要忘記用吃苦來磨煉男生的耐挫能力。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目標,需要貫徹到男生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在他不知不覺中施加影響。但隻要父母有耐心、恒心、適時地狠下心來,這個教育目標就一定會實現。

2.用堅韌應對挫折,男孩才能成大事

經受挫折是男孩不可逃避的一個問題。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男孩是否能夠從挫折中振作起來。父母讓男孩擁有堅韌的品格,他們才能克服各種挫折。當男孩有了堅韌的意誌,就可以把眼前的挫折視為前進的動力,邁向成功的基石。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誰都會遭受挫折。如果男生在生活中沒有遭受挫折的洗禮,沒有正確對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溫室裏的“花朵”,不可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而隻有男生在生活中遭受了挫折,掌握了應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近幾年來,孩子自殺的消息,不斷見諸媒體,而且有上升的趨勢。比如,北京大學2005年曾經對全國13個省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0.4%的中學生有過自殺意念,比前兩年增長了3個百分點。而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再接下去是11歲和13歲(13.6%)。出現這樣的情況,社會有責任,學校有責任,家庭有責任,但這些自殺者本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日本心理學家發現自殺和自殺者的心理特征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軟弱型和未熟型的性格和自我性強、欲求難以滿足以及耐性差的人就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很多男生選擇自殺是因為自己性格軟弱,也不積極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況,最終選擇了用自殺來逃避問題。

讓男生擁有堅韌的意誌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讓男生健康成長不僅是指身體上的健康成長,還包括心理上的成熟。當男生有了堅韌的品質,就能夠比一般人更有勇氣去迎接困難、挑戰挫折、戰勝苦難。人生不順,坎坷頗多,男生有了堅韌的品質,挫折也會變成一種財富。

狄更斯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又一位有影響力的作家。他成為一代文學大師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是命運多舛。

狄更斯幼年時,家境十分貧寒。父親因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被關進債務監獄,10歲的狄更斯也被迫住進監獄。小小的年紀便飽經了羞辱,被辛酸的生活所折磨。監獄裏的陰森恐怖,在年幼的狄更斯腦海裏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