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學會理財,讓男孩輕鬆讀清華,成功走社會(1)(2 / 2)

麵對家庭發生這樣的災難,兒子不僅無動於衷、充耳不聞,而且還理直氣壯地跟母親要錢去消費。想必故事中的這位母親此時一定悔恨不已,後悔自己之前的過度地給予,後悔自己之前沒有及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金錢教育。

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於這位母親的遭遇也不少見,像這樣愛慕虛榮,揮霍金錢,不懂父母苦衷的孩子也很普遍。孩子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消費習慣,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父母對孩子的無限地給予,把孩子寵壞了,父母也沒有及時向孩子闡釋金錢的來之不易。因為不知道金錢的獲取是要靠大量辛苦的勞動才能獲取,所以許多孩子隨意揮霍,不知節約。因為不清楚父母為支撐家庭而承受的痛苦和壓力,許多孩子不能體諒父母,不能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因為沒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殘酷,沒看到千千萬萬比自己更苦的人,所以許多孩子很麻木,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每一分錢都是父母通過辛苦的勞動才換來的,孩子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一點,那麼他就不會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不清楚父母為了家庭和自己承擔著多少壓力,更不會感激父母的諄諄教誨和養育之恩。金錢是怎麼來的,一定要讓孩子了解,金錢不是單位輕易就給發的,也不是從口父母袋裏變出來的。金錢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獲得的,金錢的背後隱藏了孩子看不到的勞動和汗水。隻有父母主動告訴孩子,他才會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會珍惜和節約手裏的每一分錢,更能學會感恩。

2.告訴男孩,想花錢自己掙

“要花錢,自己掙”不僅是一種金錢教育,更是對男孩人格、責任的教育。父母向男孩灌輸這種思想,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因為這是每一位男孩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必需的一種能力。

隨著生活物質的提高,每位家長都對孩子寵愛有加,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更不知道吃苦的滋味,他們都是在“蜜罐”長大的一代,上學校一定要上重點的,穿衣服要名牌的,吃飯要吃高標準的,好逸惡勞、不能吃苦的性格就這樣養成了。而那些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每天放學之後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外,還要幫助父母做農活、幹家務。更有的孩子早早地就走上社會謀生,這些孩子更早更深刻地懂得了生活的艱苦和掙錢的不易。麵對養尊處優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往往隻重視文化教育,而忽視了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吃苦訓練。殊不知,吃苦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男生一沒錢了就伸手向父母要,父母就像給他開設的銀行,隨時隨地地索取。沒吃過苦,沒靠自己的雙手掙過錢,哪裏知道錢的來之不易啊!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許多的富豪雖然已經很有錢了,但是對下一代的吃苦教育卻從來不敢鬆懈。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家教就很嚴格。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點零花錢,他清晨便到農場幹農活,有時候割草,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準備了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在賬本上,每天工作結束後與父親進行結算。這件事他做得很認真,也很嚴肅,他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這個習慣還傳承給了後代。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免費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誰都知道他是一個鼎鼎有名的富翁,也不是他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刻意培養孩子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不但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更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