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為什麼父母需要掌握心理學知識(1 / 1)

我們知道,人類的行為是受心理支配的。那麼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就應該從了解和改變孩子的心理入手。父母如果能夠符合孩子心理狀態地因勢利導,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激起孩子的對抗心理,就會越弄越糟。像魯迅說的:“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教育心理學認為,不懂得心理學的教師不是一個好教師,掌握心理學知識是成為一個優秀教師的重要條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承擔著幫助孩子人格形成與性格等心理發展的重任。可是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卻因為嚴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而與孩子長期陷於種種心理糾紛中不能自拔,在家庭教育中經曆了一些教子失誤甚至失敗。也就是說,從教子技能的角度看,許多父母雖然很富有責任感,卻缺乏足夠的教子技能。

實際上,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說心理學是教育的理論依據之一,那麼教育也是促進心理學發展的一種主要的動力來源。

本書總結了家庭教育中常見的一些心理現象及其背後的規律,掌握了這些知識,可以幫助父母提高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素質和修養,學會巧妙地引導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幫助孩子祛除不良習慣,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的發展。

這些心理現象和規律在生活中可謂司空見慣,但是我們卻不一定認識到它們的本質,比如:

“感覺剝奪定律”告訴我們,,孩子如果不能從外界獲得足夠的刺激和信息,不僅知識狹隘,思維也容易陷入僵化,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各種豐富多彩的刺激和信息,以避免孩子成為閉門造車的“書呆子”;

“心理張力定律”告訴我們,引而不發、不把答案馬上說出來的教育方法,容易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尋找答案,從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延遲滿足定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要什麼有什麼,學會等待和滿足是一個人個性成熟的表現,而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這種品性;

“心理暗示原理”對啟示我們,當有些話不便直說的時候,父母可以使用旁敲側擊或潛移默化的方法,來傳達自己的教育理念;

“逆反心理”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很突出,父母對此不必生氣,也不要強行壓製,而應該用巧妙的方法予以化解;

“標簽效應”告訴我們,給孩子貼一個好的標簽,即使他暫時不是這樣,也會驅使他朝這個方向去改變自己;

“厚臉皮定律”告訴我們,人沒有天生的厚臉皮,往往是父母的一次次不知輕重的批評,把孩子變成了厚臉皮和缺乏自尊的人;

總之,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作為父母,學習一點心理學的常識,從而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規律,就可以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有效地去影響孩子的心理,塑造孩子的性格。

期望這本書能夠成為父母家庭教育的有益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