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1)(1 / 3)

1.父母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社會角色

合格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知識的啟蒙者、言行的示範者、知心朋友、心理保健師、稱職的指導者。

家教啟示:

那麼在社會生活中,作為父母,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呢?

作為父母,其職責理所當然是養育和教育子女。如果做得不好,就可能成為“不良父母”,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許多做父母的,在成為父母後,都感到父母的職責比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事實上,家庭教育的確是一門複雜的學問。為了精通這門學問,父母需要積極學習關於家庭教育的各種知識。比如,閱讀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刊,收看家庭教育電視、廣播節目,掌握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學校教育目標、要求和內容,提高家庭教育素養,包括觀念、態度、知識、方法和本身思想品行修養,等等。

具體來說,父母如果扮演好了以下幾方麵的角色,就算得上是成功的父母了。

1.知識的啟蒙者。所謂“知識”,不僅包括科學文化知識,還包括社會生活方麵的種種知識,諸如社會交往、自我保護、獨立生活、承受挫折、合理消費、正當休閑、心理保健、審美等等。父母應該做這些方麵知識的啟蒙者。

2.言行的示範者。要當好父母、好家長,父母的自我教育十分重要,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也就是說,父母的模範和榜樣力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3.知心朋友。父母不僅要對孩子充滿愛,還要熱心支持,並盡力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要對孩子的生活悉心照料,耐心指導;對孩子的心理進行認真觀察、精心分析;對孩子的教育多多關注、循循善誘。

4.心理保健師。家庭是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主要環境。父母不僅要有健康的心理,創造和睦溫馨的家庭心理氛圍,而且要學習掌握心理衛生常識,努力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矯治心理異常,如果比較嚴重,則要求助於心理治療專家。

5.稱職的指導者。當好父母角色,還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和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孩子發展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如果重智輕德,重知輕能,就不能算是稱職的指導者。

另外,父親和母親由於性別不同,在教養孩子的角色任務上有一定的差異,要進行一定的分工。在孩子處於嬰、幼兒早期時,母親作為生活的照料者,往往扮演著養育、保護、撫愛孩子的角色,構成孩子的母愛世界。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缺少母愛,將來就會產生心理缺陷。孩子六七歲後,越來越多地接觸外部世界,這時,父親的角色往往代表這個新世界的道德規範、信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準則,成為孩子認識、適應母愛之外世界的指導者。這時的孩子在學習態度、興趣愛好、價值觀、社會規範等方麵,更容易受父親影響。

同時,父母的角色分工,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也很重要。研究表明,男孩與女孩在成長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男孩容易模仿和參與男性角色的各種活動,顯示“物體定向”,就是傾向於物質世界的意向;女孩偏於模仿和參與女性角色活動,顯示“人物定向”,也就是傾向於情感世界的意向。這兩種傾向不僅由生理特征決定,也由社會文化中性別行為模式的學習、模仿所形成。而父母角色的分工,對於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會起到重要的示範作用。

心理知識:

我們知道,舞台上和電影裏有各種各樣的角色,這些角色需要按照導演的指揮去進行表演。在社會心理學中,也有“角色”的概念。社會心理學中的“角色”,是一個以社會為“舞台”,廣泛應用於人際關係研究與實踐的比喻說法,是指個體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群體(包括家庭)中,所處的地位、身份和相應的行為表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曾經作過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真實生活情境和舞台上戲劇情境之間有相似之處,每個組織中的人們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許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幫助人們明確地決定每個角色接受哪一種‘表演’。”

也就是說,社會角色是有一定規範性的,它使人們的表現對於他人來說,好像是一本打開的書籍,可以使他人借此了解這個人的角色動機、角色情緒及個性特征,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沒有這些規範,人們在麵對他人的時候,就容易感到無所適從,而社會機製也無法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