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們在和別人交往時,隻有扮演好屬於自己的社會角色,才能得到周圍社會的認可,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和諧,事業順利。
比如,作為朋友,就不能表現得像個戀人,那會引起對方的戀人吃醋;作為下屬,就不能表現得像個領導,那就犯了職場中“越位”的錯誤;作為子女,對父母和長輩要尊重,否則就成了沒大沒小,不懂禮貌……
2.孩子在變,我們也要變——心理定勢
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父母這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積極適應孩子的新變化,采取適當的教育措施。
家教啟示: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會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微妙、漸進的,不一定能被父母及時察覺到。尤其是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值青春期,身心會發生巨大變化。古時候這個年齡的孩子要舉行成人禮——男孩舉行冠禮,女孩舉行笄禮,標誌著他們進入成年,可以婚嫁了。今天的社會雖沒有這樣的儀式,但孩子在這個階段,身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仍需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青春期,孩子們往往形成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願望和需要。首先,身體外形的改變、性機能的成熟、內髒機能的健全,使孩子開始產生對自己的強烈關注,意識到“我不再是小孩了”。他會產生成人感,並開始對別人的評價和批評非常敏感,也更喜歡保守自己的秘密。其次,身心的發展使孩子應付周圍環境的能力增強了,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不需要父母的幫助,從而產生擺脫父母保護監督的願望。第三,外界的期待成為孩子獨立的一種壓力。比如,老師總告誡他們“不能依賴父母”,同學們也說“我們不是小孩了……”,父母也常提醒“你都長這麼高了……”,等等,這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成年入了,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
總的來說,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初中階段,與父母的關係開始由依賴階段向獨立階段發展,由依賴關係向平等關係過渡。表現在獨立意識高漲,試圖擺脫父母和老師的束縛,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照、過細的囑咐和限製,表現出不滿甚至反抗,這也是很多青少年都具有的叛逆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麵的原因。
許多父母由於思維定勢的影響,不能及時意識到孩子身心所發生的變化,不能認識到孩子產生的新的要求和渴望。有的父母以為孩子仍是兒童,甚至在潛意識裏,希望孩子永遠是過去那個乖巧聽話、有依賴性的小孩子。他們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以為孩子不聽話、不好管了,對孩子的變化感到不適應,於是在教育過程中容易表現出焦躁、不耐煩甚至武斷、粗暴的態度。
實際上,孩子遲早要長大、自立。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適應這個現實。
孩子進入初中後與父母的關係疏遠了,父母應該理解、信任。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成人感,不應再用自己的想法強迫孩子改變興趣。父母要用平等和民主的姿態和孩子交往,像朋友那樣交流,縮短和孩子的心理距離,這樣才能緩和並解除孩子的反抗情緒,使他們樂於接受家長的要求,甚至主動向父母打開心扉。
為了配合孩子獨立自主的需要,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比如,讓孩子代表父母和親朋好友交往,以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學習方麵,指導他們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寫日記,幫他們總結學習經驗,等等。但同時要注意,讓孩子獨立並不等於撒手不管。因為孩子仍處於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的階段,當他們在獨立自主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仍需要父母的鼓勵和幫助。
心理知識:
在心理學上,所謂“心理定勢”,是指用過去形成的經驗來衡量新的事物,就是在認知新的事物的時候,在主觀上有一定的定型。
心理定勢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看到天上有烏雲,就知道要下雨,因為過去已有這樣的經驗;學會了一種做事的方法,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仍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
定勢思維既有優點又有消極作用。
它的優點是:我們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迅速地認識類似的新事物,做事情達到自動化和比較熟練的程度,節省我們的精力和時間。而心理定勢的消極作用是:在客觀情況發生變化以後,如果還用過去的思維定型衡量新事物,就容易發生“刻舟求劍”、“故步自封”、“老眼光看人”等思維僵化的錯誤。
3.分數不是一切——暈環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