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幫孩子把潛力發揮出來(6)(3 / 3)

27.留意孩子的情緒周期——情緒周期

每個人的情緒波動都有周期,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情緒周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家教啟示:

醫學家通過大量醫學研究證明:一個正常人的體溫一天中有三次變化,上午和午夜頭腦較靈活,下午處於瞌睡狀態,下午6~8點之間人體溫度峰值過後,很多人感到疲勞,學習效率低下。有一位科學家說他一直嚴格遵循這個“生物節奏”的規律:他覺得早上精力充沛,於是把重要的工作放在早上做;而在下午,則用來會客和處理雜事,因為那時精力往往不夠集中,不適合做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而更適合與人交談。

根據這個規律,父母可以教孩子學會利用效率較高的時間。比如上午的時候頭腦清醒,就要用來學習較難的知識;而在下午6—8點以後的“低潮”時,精力不像上午那麼充沛,可以用來看看課外書,或處理其他事情。

上學的孩子還往往有這樣一種特殊的現象:就是在星期一上課時,容易精神疲憊、注意力分散。

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雙休日中,孩子在心理上開始自我放鬆,原來緊張有序的學習生活被悠閑隨意的玩樂取代,於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生物鍾還沒有及時調整過來,就出現了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差、紀律散漫等現象。

我國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月曜效應”。

“月曜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雙休日(包括其他假日),父母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壓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學習負擔過重,孩子疲於奔命,身心就無法得到充分休息;

如果完全不管,孩子過分放鬆,便很難適應星期一的緊張學習生活。

而且父母最好在星期一上學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提醒,引導他們調整生物鍾,從而更好地投入緊張的學習生活。

另外,在一個月之內,孩子也可以出現情緒高潮和低潮的周期性波動。久而久之,父母也許能摸到孩子情緒波動的規律,就可以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或情緒的臨界期,理解孩子的情緒異常。

這時候可以給孩子安排比較輕鬆的學習任務,或帶孩子出去玩玩,讓孩子多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以調劑孩子的心情。而在孩子情緒高潮的階段,則可以多鼓勵孩子抓緊學習,以取得更大的學習效果。

心理知識:

人在一天中,並不是所有的時候狀態都是一樣的。我們的精力往往在一天剛開始的時候處於高峰,而在午後則有所下降。科學家發現,一件壞事並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能使你煩心,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的時候影響你。

就像一年有四季變化,人的情緒也有周期。所謂“情緒周期”,是指一個人的情緒高潮和低潮的交替過程所經曆的時間。它反映了人體內部的周期性張弛規律,也叫做“情緒生物節律”。

人處於情緒周期的高潮時,會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活力,對人和藹可親,感情豐富,做事認真,容易接受別人的規勸,有心曠神怡之感;若處於情緒周期低潮,則容易急躁和發脾氣,容易產生反抗情緒,喜怒無常,感到孤獨與寂寞。那麼,每個人怎樣才能知曉自己的“情緒周期”呢?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周期與生俱來,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一般28天為一個周期,周而複始。每個周期的前一半時間為“高潮期”,後一半時間為“低潮期”。在高潮與低潮之間,即由高潮向低潮或由低潮向高潮過渡的時間,為“臨界期”,一般是2至3天。臨界期的特點是情緒不穩定,機體各方麵的協調性能差,容易發生事故。這可能跟天象的影響有關,月亮的盈虧會使人的情緒之海出現“起伏”。

此外,外界的環境也會影響人的情緒。在與周圍世界的“碰撞”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等“情緒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現身心失衡,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宣泄;二是工作和生活壓力超過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負荷,激起了情緒的“抗議”;此外,特別的性格、特殊的環境及突發事件也會為心理異常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