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經常發一會兒呆後,就開始搗鼓一些組裝品,還會掏出書來,在紙上畫著什麼。他有時就是呆呆地坐著。而不管孩子做什麼,母親都不會去幹涉,隻是偶爾引導他做些事情。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隻有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裏,沒有任何壓力,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盡情地展示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隻有那時,一個人才能體現自己真正的個性。
對孩子來說,真正需要的,不單是獨立的個人房間,還是能安心玩耍、安心學習的空間。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裏,無論是畫畫、看書,還是玩玩具,都處於自己的選擇中。白天大家一起聽的音樂,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後,可能會自覺地再聽一遍,而加深感受。畫畫的時候,他們會用畫筆描繪自己的未來,而且他們對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形象會有更新的知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時間也越來越緊。但越是這樣,父母就越應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時間,因為孩子需要自己考慮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有的父母總是對那些學習起來廢寢忘食的孩子讚不絕口。實際上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課本上的孩子,會失去在自由時間裏發現自我的機會。
有的父母無法忍受孩子有空閑的時候,孩子學習的時候,筆一停就要招來媽媽的批評。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不用說樹立自己的個性、培養自己的才能,甚至連休息的時間可能都不夠。處在這種沒有喘息之機的生活中,孩子們很容易疲憊不堪,或者產生心理問題,而且會變得做事畏首畏尾。
即使對於很小的孩子,父母也應和他保持距離,避免整天黏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小孩自己玩,培養他的創造性和獨立性。如果所有的時間(包括遊戲時)都為他完全設計好,他就會減少動腦筋的時間,過於依賴別人,缺少創造性。
自己的空間對於孩子的情緒調整也很重要。日本女演員中村明子女士說:“我很希望自己的房間成為‘能哭的地方’,僅僅是在心情不好時,或於己不利時有一個避難的場所。”家中為孩子設置一個能讓他們盡情發泄自己感情的空間,也是保持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
出於尊重孩子的隱私,父母也應該刻意與孩子保持一段距離。
紅紅是個乖孩子,但有一次竟然和媽媽發生了大衝突。原來媽媽在整理她的房間時,把一個又髒又舊的布娃娃扔了。紅紅知道後不依不饒地質問媽媽:“那是我的娃娃,你憑什麼扔掉?以後不許亂動我的東西!”媽媽氣壞了:“好啊你,天天親你疼你,現在翅膀還沒長硬就想單飛,我偏動你的東西!”一氣之下把紅紅的舊玩具全扔了。紅紅哭著邊撿回玩具邊嚷:“壞媽媽!壞媽媽!”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獨立個體的隱私和空間一旦被侵犯,就會表現得煩躁不安,憂慮戒備;隻有個人的隱私和空間得到充分尊重,一個人才能心態平和,做事比較冷靜。父母和孩子之間是需要“距離”的。很多父母要求孩子不要隨便翻大人的東西,孩子也是一樣,不希望別人隨意亂動自己的東西。隻有“親密有間”,家庭才能成為親密生活的共同體,成為個性自由發展的場所。
心理知識:
我們都聽說過這句話:“距離產生美”。還聽說過一個典故,就是一群刺蝟在一起取暖,為了暖和而靠得很近,可是因為怕紮又要保持一定距離。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活動的領域。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跟別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感覺比較舒服。
心理學家發現:個體之間如果距離太近,感到擁擠,在心理上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因為擁擠破壞了一個主體對領域和空間的需要,擾亂了正常的行為。這叫做“個人空間定律”。
一個實驗證明了這個定律。實驗者把被試者安排在過度擁擠的環境中,結果他們顯示如下特點:(1)在一間高密度和高溫的房間裏,陌生人到來會遭到敵視;(2)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跡象(適用男性);(3)在模擬審訊中發出苛刻的言辭(適用於男性);(4)幾乎不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5)表現出焦慮增高的跡象。
這個實驗證明了過分擁擠對人心理的不良影響。
71.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情緒判斷優先
情緒會優先於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往中。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家教啟示:
奶奶對小孫子說:“你再不聽話,狼外婆就來了。”
母親對兒子說:“你要再吃糖,牙齒就會壞掉,拔牙可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