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者對大家說:“如果再亂伐樹木,綠地將變成沙漠,連喝水都困難。”
通常,在聽了這些話之後,小孫子會不再調皮,兒子不再吃那麼多糖,人們也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原因就是這些話喚起了他們的恐懼,從而引起了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有時,有的父母和老師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經常給他們講誰誰誰不努力學習,沒考上大學,幹著累人的工作,還吃不飽。
這種方法在促進孩子學習動機方麵,的確能起一定作用,但同時要把握一個度,避免使孩子過度焦慮。而且有的研究證明,雖然在多數情況下,“恐懼喚起”可以提高勸說的功效,但太強的恐懼也可能使效果適得其反,即引起被勸說者的防禦機製,使他們拒絕相信這種危險。
情緒判斷優先效應還提醒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經常要“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比如當孩子處於不愉快狀態時,全身係統處於“防衛狀態”,在自身與外界之間築起一道屏障,以保護精神世界免受傷害。這時,任何外界的資訊,包括那些正確有益的資訊都會被拒之門外。這時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很難聽進去。但是如果先處理情緒,使孩子轉換心境,調整到開放狀態,就會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因為一般情況下情緒是優先於理性思維的,就應當先讓情緒說話。
陳莉搬了新家,看著剛裝飾好的新房,心裏別提有高興了。晚上,她和老公都要加班,隻好讓女兒自己在家。
可是當她回到家後,卻發現潔白的牆壁上被女兒畫得亂七八糟,還寫上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幾個大字,她正想批評女兒,女兒興奮地跑過來對她說:“媽媽,你看我畫得好嗎?”
一瞬間,陳莉放棄了訓斥女兒的想法,她和藹地對女兒說:“你畫得真好,謝謝你。爸爸媽媽也同樣愛你。不過,你看這潔白的牆壁,被你畫上了畫,寫上了字,就像別人在你白白的小臉上寫字一樣,你會高興嗎?所以說牆壁也會非常難受的。以後記住不要在牆上畫畫,應該在紙上畫,最好是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那樣多好啊。”
女兒看看被自己畫得亂七八糟的牆壁,又摸摸自己的臉,羞愧地對媽媽說:“媽媽我錯了。”“嗯,這才是媽媽的乖女兒。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所以媽媽不怪你。不過星期天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給牆壁洗臉,好嗎?”“好啊,我要給牆壁洗臉,讓它幹幹淨淨的。”
女兒拍著小手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壞東西的事情是經常有的。對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壞,孩子往往也很後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這時由於“情緒判斷優先效應”,父母應該首先體諒孩子的感情,寬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馬上進行批評和指責。因為一味訓斥和打罵孩子,隻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由於情緒優先效應,容易淡忘了事件本身。而且批評和指責還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感情的疏遠,可能導致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他們就隱瞞父母,養成說謊的習慣。
當孩子本意正確、方式錯誤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後注意點哦!”“謝謝你的好意,但是你的方法錯了,結果讓父母非常傷腦筋,以後應該這樣……”這種寬容,反而會促使其內心產生思想鬥爭,下決心“將功折罪”,痛改前非。
心理知識:
在一個實驗中,為了勸說受試者使用節能燈,實驗者使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給受試者呈現溫室效應的內容、原因及結果如何,也就是進行純理論的說明;另一種是除了前麵的理論說明,還呈現一些與溫室效應有關的旱澇災害的圖片。結果發現:後者更容易引起受試者的情緒反應——恐瞑,也使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節能燈。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做出判斷的時候,感性思維也就是情緒往往優先於理性思維。這叫做“情緒判斷優先效應”。
除了某些消極情緒如恐懼,容易引起人們行為的改變,積極情緒也可以產生這種作用。例如,現在消費者對許多企業“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式的廣告比較厭煩,相反,人情味十足的廣告,卻能自然消解消費者對廣告的本能抵觸,並使產品形象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首先是感動和情感共鳴,繼而才會引發現實的或潛在的消費需求。這樣,經營者便在顧客的情感體驗和滿足中,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72.說話留個“光明的尾巴”——近因效應
人們說話,後半句容易給對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要把積極的意思放在後麵說,把消極的意思放在前麵說,這樣能在整體上給人積極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