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啟示:
清代名臣曾國藩身上發生的一個故事驗證了“近因效應”對語言交流的影響。
曾國藩征討太平天國的時候,一開始時常打敗仗。在給皇帝寫奏折報告軍情時,他不得已寫上“屢戰屢敗”。這時他的一個謀士看到了,說:“這樣寫,皇帝恐怕要怪罪下來。”曾國藩說:“可是那該怎麼寫呢?”謀士說:“我看還是改成‘屢敗屢戰’吧。”曾國藩就照做了。結果皇帝看了奏折,果然沒有追究他的罪過。
“屢戰屢敗”把“敗”字放在後麵,讓人感覺打仗的結果大都失敗;而“屢敗屢戰”把“戰”字放在後麵,則給人以不屈不撓、不達勝利不罷休的印象。詞的內容不變,但是順序顛倒,給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覺。這就是近因效應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的談話也要注意近因效應。如果所說的話中既有好聽的,又有不好聽的,那麼就要盡量把不好聽的放在前麵說,把好聽的話放在後麵說。這樣後麵的話“餘音繞梁”,決定了整句話的基調,能給孩子更加積極、更加鼓舞的感覺。。
比如,對麵臨重大考試的孩子,父母與其說“隨便考上一個學校,該沒有什麼問題吧,雖然基礎不好”,不如說“雖然基礎不好,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兩句話意思一樣,但是語句順序不同,給人的感覺就截然不同:前者給人悲觀、不信任的感覺;後者則是雖然有困難,但仍可能取得最後勝利——令人鼓舞。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利用近因效應。在批評之後,不要忘記安慰,就像俗話說的,“打一巴掌揉三揉”。
美國某職業棒球隊的一位名投手,由於某一個後進球員犯了不該犯的失誤,氣得他當場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可是在比賽後,他上前拍拍那個後進球員的肩膀說:“不要難過,我知道你也盡力了,好好加油吧!”
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後,可以說:“也許我的話講得重了一點,但願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這句話作結束語,孩子會有一種受到勉勵之感,認為這一番批評雖然嚴厲了點,但父母都是為自己好。或者父母在怒責之後可以加上一句:“其實,你還是很不錯的。”如果實在想不出安慰的話,也可以對挨批評的孩子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這種一巴掌之後趕緊給揉揉的做法,能使孩子忘記前麵的一巴掌之痛。
相反,如果父母用“你懂了沒有”“如果再犯,我決不饒你”等窮凶極惡、命令式的結束語,隻能給孩子留下一個惡劣的消極印象。
心理知識:
在“首因效應”中我們談過:在一組信息中,人們對位於開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信息,比中間部分的信息記憶更牢,前者叫“首因效應”,後者叫“近因效應”。“近因”是指最後的印象,它也會給人的認知活動造成強烈的影響。
心理實驗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中,相互之間對話語的理解,往往受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就是說,最後一句話往往決定整句話的調子,後麵說的話能給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73.表情和動作所傳遞的信息——身體語言定律
在人際交往中,身體語言能比口頭語言傳遞更多的信息。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僅要留意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也要學會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家教啟示:
根據這個研究,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中,父母的身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比口頭語言傳遞的還要多。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絕不能忽視身體語言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的第六感是敏銳的,他們能從父母微妙的表情、動作中判斷出父母的態度。
比如當孩子跌倒時,媽媽嘴上說著“趕快爬起來”,可表情驚慌失措,手也在抱孩子起來,孩子就會感到有依賴,就會嬌氣地哭起來。相反,如果父母站在旁邊,以肯定的目光看著孩子,並對孩子說:“自己起來吧!”孩子就會知道父母不會幫助自己,就會堅定地自己爬起來。
又如,孩子在向父母傾訴自己的煩惱時,父母用眼睛看孩子,與孩子並排坐在一起,用手拍拍孩子的肩膀,這些動作會給孩子很多心理安慰。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不僅要注意語言的表達,還要注意身體謬言所傳遞的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教育目的,是否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