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與孩子的情感交流(4)(1 / 2)

表情是一種豐富而有感染力的身體語言,它能表達喜、怒、哀、樂、思、驚、恐等情感。父母的表情能夠向孩子傳遞許多信息,如果說孩子的情緒像溫度計,父母的表情就像氣溫。有人對父母的表情在孩子心理上產生的無聲效應,做過這樣的描繪:父母和藹慈祥,孩子就會輕鬆愉快;父母大方莊重,孩子就會產生尊重、信任感;

父母鎮定從容,孩子心情就會平靜穩定;父母熱情洋溢,孩子就會精神振奮;父母激動振奮,孩子就會情緒高漲;父母親切微笑,孩子就會滿足高興;父母沉思默想,孩子就會疑慮重重;父母生氣發怒,孩子就會害怕驚畏;父母神色嚴肅,孩子就會緊張壓抑;等等。

其次,身體的姿勢、動作也會輔助父母的信息和情感表達。

現代家庭教育的學者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孩子年齡越小,身體接觸對孩子心理影響越大。有一位學者作了這樣的描繪:在孩子恐懼的時候,將他抱在懷裏,可以表示你的安慰;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拍拍他的頭、肩或手,可以表示你的稱讚和鼓勵;在孩子痛苦的時候,撫摸孩子的頭,可以表示你的同情;在孩子委屈哭泣的時候,輕輕將他擁抱,可以表示你對他的理解或共鳴……在動作方麵,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奇特的規律:關係比較密切的人們在交談時,動作和姿勢容易產生相互影響,好像兩人在重複著同一動作。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姿勢反射”。根據這個規律,當對方開始緊張時,我們如果能與對方動作保持同步,就可能使對方稍稍安下心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在和孩子玩時,能和孩子做同樣的動作,孩子就非常喜歡你,對你有親切感,願意和你玩。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善於運用自己的身體語言,還要學會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以此來“透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比如一位母親在與孩子談話時,十分注意孩子的眼神。她說:

“孩子眼神定向專注,表示注意力集中;走神表示思想開小差;眼珠發亮,表示思維活躍;眼珠放光,表示懂了;眼珠不亮,表示在思考,但還不明白;眼珠亮點閃爍,表示思想上處於矛盾鬥爭中;眼睛濕潤,表示激動;等等。”

不同孩子的心理活動狀態反映的身體語言不一定相似,但隻要父母認真觀察,就不難掌握孩子的身體語言特點。

心理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工具,除了口頭語言外,還有身體語言,也就是身體的各種姿勢、動作、麵部的表情、眼神的變化等。

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人類的溝通更多的是通過身體語言,而不是口頭語言進行的。確切地說,有65%以上的人際交流是通過身體語言完成的。

74.就座方向的影響——坐向效應

人和人相對而坐時,容易產生對立的情緒;而斜向或橫向而坐,則會感覺比較和諧融洽。因此父母在與孩子談話時,要根據談話的內容和需要,選擇合適的坐向。

家教啟示:

由坐向效應,我們可以知道,麵對麵的坐向容易造成緊張、對立的關係。這就難怪我們平時與人爭辯時,總是不自覺地采取正麵相對的姿勢。

相反,如果彼此橫向而坐或斜向而坐,讓彼此的視線斜向交錯,就會減弱視線的對立性,就可以避免尖銳的對立狀態。

借用“視線心理學”原理的“坐向效應”,對父母與孩子的交談、交流具有一定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平時父母與孩子談話,如果想要避免無謂的對立,就要盡量避免與孩子正麵相對,而應當側身而坐,或采取直角的位置。

二是在批評孩子時,如果進行緩和的、溫暖的批評,就要坐在孩子們的身旁,就是斜向或橫向而坐。反之,如果打算嚴厲批評。

就要坐在孩子對麵,用視線直視他,給他的心理造成比較強的震撼。

這樣稍微注意一下雙方視線與坐向的方式,就能使批評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孩子也就領略到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加強教育的效果。

三是父母在表揚孩子時,無論何時,都應該與孩子橫向坐,或傾斜交叉而坐。如果對麵而坐,就會造成與表達內容的矛盾,有時容易讓孩子誤解成為諷刺挖苦。

所以請父母們記住:坐向有著三種微妙的魔力,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坐向效應”。這是我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需要注意的。

心理知識:

所謂“坐向效應”,是指由就座位置的方向所產生的心理效應。

美國有一個評論型電視節目,節目中找來的評論者都是有名的評論家,可節目卻總是缺乏辯論高潮,每次都在氣勢不足中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