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國泡菜為何能“入遺”(1 / 1)

韓國泡菜為何能“入遺”

精品閱讀軒

作者:李強

前些天,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對外宣布稱,泡菜已被聯合國建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年底將獲得正式通過。與此同時,日本和食料理、中國的珠算技藝,也進入備選名單。

這一消息引來國人大嘩:擁有1800年曆史的珠算曾是世界上最快的演算工具,入選非遺當之無愧。這泡菜與和食,不過是世人常吃的食物,如何就算是世界遺產了呢?倘如此,八大菜係豈不更應入選?

要論食材之廣泛、口味之豐富、技藝之精湛,恐怕所有飲食都不是中餐對手,但申報非遺不是廚藝大賽,食物蘊藏的文化才是核心。韓國人認為,代代相傳的越冬泡菜,反映了鄰裏間“分享”的精神,增強了人們之間的紐帶感和歸屬感;日本人則宣稱,和食是一種“尊重自然,通過用餐增進家庭及集團聯係的社會性習俗”。可見,說“吃喝”,還是物質性的;稱“飲食”,則有了文化的內核。

的確,各國為了爭取入選,打的正是“文化牌”。法國人成立了一支由米其林三星大廚、國會議員和大學教授組成的申報委員會,並請著名影星傑拉爾·德帕迪約出馬代言;在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輩出的京都大學正考慮開辦料理學科,日本料理學會會長村田吉司自信地表示:日本料理可以帶動世人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這讓人想起著名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判斷:飲食是“最敏銳的象征符號”,可以反映文化的內在結構。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飲食這種極具地域特點的文化內容,更成為軟實力的重要部分。今天的發展中國家可說麵臨著雙重任務:既要融入國際主流文明謀求自身發展,還要在強勢文明麵前捍衛和傳承本國文化。其重要性,正如一位德國學者所言:新興經濟體就像一列快車,如果僅僅用經濟頭腦支配它去跑,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摔下懸崖。如果始終用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來引領自己,它就會永遠把握住前行的方向。

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訪問中國。在品嚐過中華美食之後,她建議要更多地從文化角度去考慮烹飪技藝和產品,而不單是美食的好吃和加工方法。這與全國人大代表、湘菜大師許菊雲的話殊途同歸:飲食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也是考察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與心理特征的社會化石。站在這個維度看,更該讓世界去多了解魯菜中孔子“割不正不食”的故事,閩菜中“佛聞棄禪跳牆來”的香味,浙菜中諍諫“百姓骨肉分離”的野史。

口味有差異,但文明總有共通的魅力。法蘭克福書展,最暢銷的中文圖書是菜譜;《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賣出罕見高價;在美國,中國餐館的數量超過了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總和。不要怕八大菜係文化太深奧,韓國人還準備把泡菜中文名改做“辛奇”,再增加一點文化味道呢。有外國媒體曾列舉中國菜的“怪”,其中一條是:魚香茄子為什麼沒有魚?或許,這樣的疑問,也正是中國菜的文化魅力所在。當拿起筷子的老外們明白了四喜丸子不是“四個快樂的肉球”,而是福、祿、壽、喜四件吉祥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也就得到了一個更好的注腳。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1日)

本文從韓國泡菜“入遺”入手,探討了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弘揚中華文化的問題。這其實是對中國當代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探討。文章結構嚴謹,用韓國泡菜“入遺”的新聞材料引出論點:重視文化內核。然後引用法國、日本重視飲食文化建設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與湘菜大師許菊雲的話來論證捍衛和傳承本國文化的重要性。最後文章提出要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考生不僅要注意分析文章內容,還要注意把握文章主旨。這對自己的寫作,無論是寫作技法的提高還是素材的積累,都大有裨益。

1.結合文本,談談如何弘揚我們的“飲食文化”?

2.你認為“八大菜係”是否也需要申遺?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