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博士與錢學森之問
精品閱讀軒
作者:鄧為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黃寶印在論壇上介紹,實施研究生教育35年以來,已培養50多萬名博士人才。黃寶印同時強調,我國博士培養麵臨著規模和數量較大但質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35年來培養50多萬名博士,這樣的培養速度與數量,放之世界範圍內,也讓人為之驚歎。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在博士數量“趕英超美”的同時,其質量也參差不齊,這也是學界公認的事實。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50多萬名博士的龐大數量,卻無法直麵回答錢學森之問,這本身也是一種尷尬與困惑。其實,錢學森之問和“博士數量較大但質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答案,是相似和一致的。換句話說,釋疑50萬名博士質量嚴重不足的現實,與解惑錢學森之問,都是我們教育界和科學界必須直麵回答的問題。
當然,關於錢學森之問的答案,許多學界人士和社會公眾也有諸多解釋,諸如學術自由度不夠、學術環境不夠寬鬆、學術失範事件追究不嚴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關於錢學森之問的答案,雖然各有不同,但總不外乎對於學術尊嚴的體認與踐行之類。而實現這一點,不外乎兩方麵要求,一是學界中人,要有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二是外部環境,要有利於學術自由的良好氛圍。
讓人堪憂的是,在目前的學術界,浮躁之風盛行,學術失範事件層出不窮,學術權力市場化,甚至出現如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提出的“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不在學校,在官場”的觸目驚心。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或許並不難解,但真正消除隱匿在錢學森之問背後的問題,卻絕非易事。這正是我們今天麵對泱泱50多萬名博士卻質量不足時的蒼涼與無奈。各行各業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並不意味著代表學術最高水平的博士學位就可以如此寬鬆出爐,甚至“批量發售,量大從優”。說到底,損害學術尊嚴和博士形象的,恰恰是這個群體本身,以及背後的諸多體製問題。
我們必須認清“50多萬名博士質量不足”的事實,認真梳理和糾偏體製中的種種弊端與不足,避免博士學位成為一種鍍金經曆。隻有源源不斷地產生高水平的博士人才,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才不會如今天這般變得冷峻與無奈,我們也不至於在數量第一的博士人群麵前,缺乏有足夠底氣的喜悅與欣慰。
(選自《揚子晚報》2013年11月11日)
■
“錢學森之問”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卻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作者將最新的博士數量與質量問題與“錢學森之問”聯係起來進行了探討。世界是聯係著的,而這種聯係往往造成了我們處理問題上的困難。正確認識、理清各種弊端、不足,才能找到問題症結,才能破解這一難題。
■
1.作者認為“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是什麼?
2.你認為應如何破解“錢學森之問”?